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文 > 正文

涉粮领域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备粮作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维护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在疫情蔓延、局部战争频发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宣布停止粮食出口,引发社会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2021年潍坊市审计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粮食购销领域有关情况专项审计。针对粮食企业点多面广量大,涉及政策多,监督监管难度大的特点,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研究型审计思维,把研究工作作为审计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政治站位”“审前谋划”“实施管控”“质量管理”“成果开发”五个层面研究探析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创新、审计质量管控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审计监督质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将政治眼光贯穿审计项目始终

  审计监督属于经济监督,但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在确立目标、实施审计、分析问题等各个环节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提高了研究型审计的政治站位。

  (一)确立审计目标时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审计组在确定审计目标时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紧盯粮食购销领域主管监管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在摸清地方储备粮规模底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储备粮收购、销售、存储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贷款资金管理使用,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坚决发现和揭示粮食购销领域存在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和风险隐患,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推动规范管理,保障粮食储备安全。

  (二)项目实施时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强化审纪连通。及时研究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市纪委粮食专班汇报,并在省纪委调研时就个别地方粮油储备管理有限公司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问题做了典型发言,及时梳理并向市纪委移送案件线索15条。强化巡审联动。坚持巡审例会制度,每周四召开工作会议,互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创新巡审联动形式,审计组与巡察组同时进驻,同一地点办公,巡察组1至2名成员编入审计组,接受审计组领导,既相互学习,发挥各自特长,又提高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被审计单位配合程度。审计期间,审计组向巡察组移送问题线索45起,巡察组帮助审计组排除干扰17起,真正形成了监督合力。

  (三)分析问题时自觉运用政治眼光。审计过程中,将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着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政治问题的端倪。如,在应急成品粮管理情况审计时我们发现部分县市区存在应急成品粮规模不足,粮食承储企业难以保证无条件执行应急储备粮油调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该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及制度缺陷,形成了《我市应急成品粮储备不足应引起重视》的审计要情,并提出了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备规格、储存、轮换办法以及费用补贴标准,为完成应急保供任务提供保障等审计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立即做出批示,要求抓紧时间研究。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全市应急成品粮管理办法。

  二、做好审前谋划研究,精准锁定审计重点

  “人少事多”是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难题,为实现项目进度与质量“两手抓”“双促进”目标,本次审计创新组织方式,采取“1拖N”方式设置审计组,做好谋划研究,有效破解了人少事多难题,加快审计项目进度。

  (一)研究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这次审计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为打好攻坚战,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决定采取“1拖N”方式设置审计组,有效破解人少事多矛盾,即全市组成一个大审计组,由副县级领导干部担任大组组长,2名业务科长担任副组长,同时分别兼任11个分组的组长,1名业务骨干担任主审,设中心组,负责资源分配、项目进度把控、业务指导、资料传递、数据分析、整理汇总以及市本级审计工作。在充分评估各参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审计客体的基础上采用交叉方式编入11个审计组,通过“1拖N”方式,既解决了县市区审计组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了各审计组之间的沟通联系,节约了审计资源,又克服了传统审计模式下,多个审计组深入联系和有效互动不足的弊端。同时,也为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整体上统一数据口径、梳理数据逻辑关系、进行数据归类整理分析做好了组织保障。

  (二)主动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建议,明确业务特征。调查研究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让审计研究真正“活”起来,审计组到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进行调研,与分管同志及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项目要干什么、怎么去干”以及涉粮企业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经营管理情况、粮食购销流程、主要风险点、主管部门监管难点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摸清了审计对象底数,明确了业务特征,收集意见建议24条,为设计实施方案、评估审计风险、锁定审计重点奠定基础。同时,与主管部门、粮食企业就安全储粮、粮库智能化管理方面国内先进经验做法进行了多次交流,将此作为审计实践的方向,提出了粮食安全存储、保管不严格,影响粮食储存品质及安全等问题,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宏观性。

  (三)理清政策方法,提高研究的前瞻性。一是梳理出41项国家级、30项省级、12项市级出台的有关粮食购销领域的政策法规、部署要求、配套措施,形成“政策法规库”,组织审计人员认真研读讨论,并按政策涉及的事项分部门制定审计需落实事项17项,形成审计事项清单,并按重要性划定星级。二是对储备粮轮换情况及贷款资金、财政补贴资金和粮食购销领域涉及的粮库智能化升级、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等项目及资金拨付情况进行梳理,形成“项目资金库”,确定需落实事项22项,纳入清单管理。三是紧扣“粮食安全”政治目标,在网络上搜集粮食购销领域纪委案件通报、舆情信息、百姓诉求以及其他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审计思路,形成“疑点方法库”。

  三、加强审计现场作业管理及线索研判,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审前谋划要做好,审计实施要做实。本次涉粮审计中,审计组通过数据分析锁定疑点,通过清单管控,压实责任,通过上下联通、巡审联动,提高了审计覆盖面和监督实效。

  (一)加强数据分析研判,提高发现问题精准度。此次审计将中心组分为政策组、业务组、财务组,并针对涉粮数据范围广、类型复杂、数据量大等特点,组建了数据分析组。项目开始后,政策组整理了粮食领域行业标准,业务组梳理了粮食购销业务流程,财务组整理了粮食企业购销及日常报销流程,数据分析组根据三个组提供的审计思路,并与巡察组充分沟通后,从粮食企业采集财务数据、出入库业务数据、工作人员及家庭成员信息,从银行查询到有关人员个人账户信息,从税务部门取得粮食企业涉税数据,从市局数据库里取得社保、养老数据信息等。围绕财务、业务组提出的审计思路、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政策组提供的行业标准等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和疑点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提交相关审计组作为疑点线索现场核查、取证,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发挥大数据聚集效应,精准锁定粮食企业管理人员经商办企业、利用职务便利占用单位公款等违纪违法问题以及储备粮增扣重管理不规范等管理问题。同时,审计组积极探索疫情防控等特殊审计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方式,在大数据分析明确疑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现场核查,并通过电话、视频、传真等方式向与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或者主管部门等单位、个人开展远程非现场延伸核实取证工作,减少直接接触,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二)“两项清单”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有效落实。根据审计对象复杂情况、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胜任能力及时间要求等,将审计操作指引所列事项分解落实到每个成员,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形成“任务清单”,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实施过程中,将落实任务清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疑点清单”,列明疑点事项、取证要点,由项目主审审核后进行取证。同时,固化规范审计流程,将疑点清单过滤后及时传达到各县市区审计组,能够“按图索骥”,使下一步审计工作能够聚焦目标、靶向发力、有的放矢。审计大组2名副组长及时调度、汇总县市区经验做法与数据分析思路,反馈到中心组,中心组及时补充、完善操作指引及数据分析思路,再将发现的疑点下发到相关县市区组,进一步拓展审计覆盖面。仅用30个工作日,就揭示问题39类,152个,向纪委移送案件线索15条,上报审计专报6篇。

  (三)认真研究审计客体业务特征,恰当选择审计程序实施时机。实施审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间选择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分析研究粮食企业业务特征、突出问题、重大风险点,充分利用关联数据精准锁定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审计程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粮食审计摸清家底是关键,而库存粮食盘点是核实粮食库存总量的关键环节。那么,何时盘点,如何盘点,盘点哪些?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盘亏,那么盘亏的粮食去哪里了?是水分杂质少扣,后期自然损耗还是有其他原因?如果盘盈,是水分杂质多扣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审计组并没有随意抽盘,为了使盘点工作更有针对性,盘点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判。查看粮食企业提供的“平面坐标图”,明确库内所有粮仓、库房、烘干塔、晒台等具体的位置;将近年来每个粮仓储备粮轮换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出入库扣重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将粮食企业收入数据、税务部门涉税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突击式盘点,最终查实了个别粮食企业通过虚假入库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问题、多支付粮仓租赁费、仓容存储储备粮存在安全风险、储备粮出入库增扣重管理不规范等违纪违法及管理不规范问题。

  (四)建立疑点线索研判机制,推动审计监督与巡察监督贯通融合。为进一步增强巡审联动实效,审计组与巡察组建立疑点线索分析研判机制,以多方参与、群策群力为出发点,对审计、巡察发现的各类问题和线索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分类处置,精准施策。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报告中反映并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督促被审计单位整章建制,筑牢“防洪堤”;对突出问题或普遍性问题,同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强化整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移交市纪委监委,进一步核查处理,严肃问责。此次审计审计组与巡察组共召开专题研讨会8次,共同研判各类问题45个,向市纪委监委移送案件线索15条,向主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18条,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27条。

  四、强化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在项目质量控制层面,创新引入PDCA循环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审计工作情况,纠正过程偏差,通过法制审理关口前移、二次审理、项目后评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项目质量控制。

  (一)定期纠正偏差,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审计实施中,中心组将PDCA循环法引入审计项目管理,定期组织各县市区主审开展线上线下碰头会和阶段性工作报告会,研讨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碰到的难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各审计组人员通过定期相互借鉴审计信息和线索,集思广益,纠正方向偏差,找准有效的审计方法,确保审计现场有序高效进行。如,应急成品粮用储备量用折算后的原粮顶替问题,部分审计组未作为问题取证,认为如果面粉、大米储备较多,夏季难以保证质量,以原粮形式保存则更容易存储;再如储备粮各年度轮换不均衡问题,部分审计组认为粮食企业也要生存,价格好的时候多卖一些,价格不好的时候少出一些。这些问题,通过碰头会讨论研究,及时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明确储备粮、应急粮对于确保粮食安全,进而确保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重要性、基础性作用,必须保障储备的严肃性,对于其计划、储备、动用、储备形式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要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数量足、质量好、储备安全。

  (二)法制审理关口前移,抓好质量控制。为提高审计质量,在对派出的11个审计组项目资料由审计组长严格审核把关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由质量控制科室对项目资料进行了前置审理,派出专门审理人员通过一线跟进、现场核实、动态审理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质量控制。对审理中发现的证据不充分事项要求审计组及时补充完善相关证据,对问题表述不完整不透彻的事项要求审计组务必查深查透。全省粮食购销领域腐败性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召开以后,质量控制科室又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二次审理,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审计文书,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再甄别,对具备条件的案件线索主动与纪委监委相关处室对接,做到“不漏一事、不漏一人”。

  (三)开展项目后评估,提升项目质量。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树立筑牢项目质量就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按照市局审计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评估团队对此次涉粮审计项目方案编制是否准确、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程序及方式方法是否合规、审计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审计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审计投入产出绩效等内容进行逐项评估考核,对“量”的部分加以量化,对“质”的部分实施阶段测评。针对该项目在后评估中存在的信息宣传不足等问题,审计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学习我局公交审计信息宣传方面的做法,找出宣传突破口,形成了通过案例、细节展现审计人员与“粮耗子”周旋交锋,用智慧一点一点戳破他们伪装的《“粮耗子”现形始末》、《聚焦应急成品粮 守护百姓米袋子》等审计案例,为今后组织实施粮食审计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五、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入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缚蛟龙”。研究型审计更加注重审计产品的层次和深度,此次审计在全面摸清储备粮规模底数的基础上,把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规律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注重抓好事前预防。

  (一)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主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审计不是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审计报告起草过程中我们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突出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将完善顶层设计与提高审计执行力结合起来,多次与被审计单位一道,分析问题和风险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与制度漏洞。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储存管理制度等6条建议,建议主管部门建立完善地方储备粮、成品粮管理制度体系,从制度上明确地方储备粮、成品粮监管职责,厘清对粮食企业的监督责任;建议粮食企业从仓储、购销等业务源头开始,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和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均采纳审计建议,推动建立了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成品粮管理办法等市级层面制度4项、企业管理制度20余项,为加强储备粮、成品粮管理,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提炼分析,抓好成果运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心组充分利用本次审计组织方式创新带来的便利,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及时指导各县市区调查取证,用全局、系统和整体的思维,对该粮食购销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多角度解剖分析,对各涉粮企业普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撰写了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不足应引起重视等5篇审计要情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在推动问题整改,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有效提升了审计价值。

  (三)强化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成效。我们坚持从业务视角审视审计整改工作,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一是审计过程中将整改关口前移,督促被审计单位立审立改,审计期间全市共整改问题12项,督促市县两级财政拨付补贴资金等1180.95万元,收回多拨付资金140.1万元。二是对涉粮领域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或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审计要情形式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并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后,编制审计要情反映问题整改清单,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要情督办函,组织召开审计整改会议,促使被审计单位形成协同配合机制,将解决审计发现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积极整改落实。三是逐条逐项列出涉粮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任务,建立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标准和整改期限;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帮助其在10日内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所有问题在限定期限内整改到位,并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制度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提升审计监督成效,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2/7/13/art_89387_103238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