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麦收过后,蝉儿开始出洞,树头上的蝉鸣声便逐渐响亮起来。蝉,又叫知了、嘛叽嘹,是一种普通的昆虫。蝉的幼虫名称更多,家乡话把它叫做食哏儿、爬叉、知了猴、叽嘹龟、神仙肉等等,因其通体金黄、饱满圆润,故美其名曰“金蝉”。
在鲁西一带,蝉可是一道美味。自打记事起,我便跟着大人捉蝉,其实不叫“捉”,应该叫“摸”,因为捉蝉的时间是在晚上。幼蝉虽然生长在地下,但它仿佛知道时辰,每到傍晚十分,才悄悄露出地面,先用两只小钳子一般的前足,悄悄挖开一道细缝,观察周围的动静,看看是否安全,是不是“适宜出行”。孩子们熟知蝉的这一脾性,天不黑便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地“摸食嘿儿”去了。那时我家院子里栽种了很多榆树,这可是蝉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因此每年夏天出的蝉也很多。我们往往每人拿一把小铲,在树根下仔细寻找,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遇到类似蝉洞的小窟窿眼,便用铲子轻轻挖开,看看里面是不是金蝉。当然,挖开之后十有八九不是蝉,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是金龟子或黑屎壳郎,要么是蛴螬之类虫子,不免让人失望。但幸运总会降临,每当挖到一只金蝉,就禁不住大喊起来:“我摸到了一个!”惹得其他小伙伴好生羡慕。
不仅人捉蝉,连老母鸡也是捉蝉高手,它的眼力神儿更准,看到蝉洞便三下两下啄开,叼起金蝉飞也似地跑起来,欲找一个安全地带享用美食。旁边的大公鸡看到了,岂能善罢甘休?于是,一个跑一个追,场面甚是壮观。这时我和小伙伴也忍不住加入了追赶的大军,撵得鸡飞狗跳,好一场“鸡口夺食”的大战!
夜幕降临,蝉儿们才会放开胆子集体出洞。人们先是趁着微弱的余光在树干四周寻找,天色渐渐黑下来后,手电筒渐次亮起,那亮光顺着树干游动,捉蝉人的目光也随亮光上下搜索起来。因此捉蝉也就成了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金蝉出洞后,爬行速度很快,它会寻找就近的大树,顺着粗糙的树干迅速地向上爬。遇到强光一照,聪明的小蝉会立马停在树上一动不动,也有的会“扑踏”一下直接落在草丛里装死,企图躲过捉蝉人的目光。有人戏言“摸食哏儿的比食哏儿还多”,意思是捉蝉人太多了,一遍遍地毯式地搜索,一般的金蝉都难以逃脱捉蝉人的眼睛,被人抓住收入囊中。但总有一部分能侥幸躲过一劫,爬到了高高的枝丫上,可是捉蝉人“慧眼识蝉”,一旦发现就手拿竹竿,将它们挑落后捡起。
金蝉出洞是有时间点的,一般天黑出一拨,晚上九点多再出一拨。不少摸蝉人深知这一规律,便能赶在金蝉集中出洞的时刻,多跑几步路,多找几棵树,多捉几只蝉。夜里十点左右,“金蝉脱壳”的故事开始上演了。不大一会功夫,一只嫩生生的蝉便破壳而出,倒挂金钟,积蓄力量,好为天亮后的飞行做准备。此时,是一个捉蝉的大好时机,因为借着手电的亮光,更容易发现这些白花花的新生蝉,也更容易捕捉它们。
出蝉旺盛的半个多月里,几乎每天晚饭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捉蝉。房前屋后,路边坑沿,甚至离村二三里路远的小树林,都是捉蝉的好去处。小孩儿一般每晚能捉几只、十几只不等,大人从天一擦黑儿到深夜十一二点,少说能捉几十只,多的能捉一二百只呢。我的母亲除了夜里捉蝉,有时也早起,天刚蒙蒙亮,蝉的翅膀还没完全羽化,飞不起来,往往也能捉到几只嫩蝉。
母亲每天把捉到的蝉洗净,泡在清水里,撒上盐,第二天便腌好了。铁锅放少许油,油热后将蝉放进去,伴随着袅袅的油烟和“滋滋”的响声,炸蝉的香味立马在小屋里弥漫开来,刺激着我们兄弟几个的味蕾。几分钟,一盘油炸金蝉端上了桌,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滋味,感觉胜过任何山珍海味。
如今,每到夏天,市场上遍地都是卖金蝉的,各大饭店也都把金蝉当成招牌菜来打,但我却不常去买,不常去吃,也很少再去捉蝉。不是不爱吃,而是想把那份美味留在记忆里,每到这个季节便回想一番,重温儿时的快乐和美好。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2/7/22/art_89390_103252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