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党史知识 |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为什么作出“暂不渡江”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3-04-22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     作者:佚名    

  渡江战役是一次关系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解决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与正确地确定渡江作战的任务、时间、部署密切相关。渡江作战向江南及全国进军,这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战略任务,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两次提出渡江作战计划却一直未能实行。

  1948年1月,我南线三路大军内外配合,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大别山区的“清剿”之后,中央军委在27日致电粟裕,第三次提出渡江作战计划。要求粟裕率领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共三个纵队,大约七八万人的兵力,渡江南下,以“吸引敌20到30个旅回防江南”。关于南下的时间,中央军委提出2月、5月、秋季三个方案。2月1日再次致电粟裕,明确提出3月下旬必须出发渡江。为执行渡江南下任务,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在2月上旬由漯河北出发,进入鲁西南,3月16日到达濮阳地区休整。随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粟裕分析了中原战局权衡利弊得失,认为三个纵队南下后将遇到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于4月18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即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规模歼灭战。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开会,听取粟裕的汇报,作出了粟裕部暂不渡江南进,先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尽可能多的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的决策。

  中共中央这几次提出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及刘邓大军各一部渡江南进,其战略目的、任务是为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调动敌军使其分散,从而各个歼灭,以策应大别山区作战,巩固大别山区根据地。这个设想从长远来考虑是正确的。但是,以当时我军兵力,如果以两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无论对中原、江南作战,都是弊大于利。两三个纵队进江南无异于虎口拔牙,危险性很大,并且于事无补,而且中原战场却会因为兵力减少,大规模歼敌困难,局势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僵持。如果这种局面出现,会扰乱民心,动摇民众对中共的信心,从而不利于中共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直接影响到下一部署,对取得全面胜利产生不利影响。而后战争胜利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央采纳粟裕的意见,暂不渡江,就在江北歼灭敌人主力的决策是正确的。

  但是,暂不渡江并不是撤销了渡江作战的战略任务。就在中共中央作出暂不渡江的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派出10个营,加上地方干部、陆军先遣队渡江分布于广大地区,发展济南战役,为大军渡江做准备。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韩广富 曹希岺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责任编辑:李雨夏 李卢婷华


原文链接:http://sjt.gxzf.gov.cn/sjzc/dsxxjy/t1633119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