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 5月11日
财经纪律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的有力保障,是做好经济工作、建设法治政府、加强经济治理的重要基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严肃财经纪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走深走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更加高效,经济发展质量、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但财经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苗头。如,财政、统计等经济数据造假问题在一些地方屡禁不绝,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违规处置国有资产、违规兴建楼堂馆所等问题“花样翻新”,资本无序扩张、出具“阴阳报告”、财务舞弊、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等违法违规问题亟需整治。2022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有的单位存在依托部门职权违规收费、设定不合理招标条件违规采购、虚构劳动关系骗取失业保险金等问题,有的地方套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人为调节收入影响财政真实完整等,有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违规经营导致国有权益损失风险等,从审计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看,利益团伙围猎作势问题日益突出,权钱交易的贪腐方式更加隐蔽多样。这些问题“毒瘤”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严肃对待、标本兼治,坚持反腐、打假、治乱、执法、监督一体推进,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首先,狠刹歪风。对于当前一些地方、企业经济数据“掺水分”、虚构经济业务套取资金、财务会计造假损害公平竞争、无证经营破坏营商环境、偷税漏税等行为,各地应从严从重处理,强化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问责,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对一些重点行业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隐形变异等突出问题,应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靶向纠治,系统规范,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曝光一批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发挥教育警示作用,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
其次,严格执法。一些地方财经纪律松弛,关键在于执法偏松偏软。各地应加大财经领域的行政执法力度,分领域分类别梳理多发、高发、易发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推动财政、国有资产、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防止相互脱节和执法盲区,严防“灯下黑”。针对一些牵扯面广、链条长的事项,开展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同时,注重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执法、监测监控,对财经领域重大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理。
再次,常态监督。各地应强化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行为以及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督主责,优化部门监督、单位内部监督、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体系,做到守土有责。同时,还应注重多方监督力量贯通协调,发挥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的优势,盯紧财经领域公权力行使中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强化正风肃纪,推进反腐治乱,以强有力震慑破除逐利机制、维护财经法纪。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3/5/17/art_89387_103491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