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举报 > 正文

以案明纪释法丨挪用公款后索贿“补窟窿”构成何罪

发布时间:2023-07-30     来源: 宁夏审计厅     作者:佚名    

  【典型案例】

  周某,A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郑某,B公司(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韩某,C公司(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

  2012年5月,周某因炒股亏损,急需资金补仓,遂与郑某商议想以B公司的名义向A公司借款250万元,B公司再将所得借款转给周某,郑某同意。2012年6月,在未经董事会集体决策的情况下,周某以A公司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借款合同。随后,周某要求A公司财务人员给B公司转账250万元,B公司又将250万元转账给周某,周某将该笔款项用于个人炒股。后周某炒股一直亏损。

  2016年2月,审计要求A公司收回2012年6月给B公司的借款250万元。由于该笔钱款被周某挪用,为“补窟窿”,周某强行要求韩某以C公司名义,代B公司偿还对A公司的借款250万元。因C公司主要业务均系与A公司合作,韩某迫于压力,便从C公司拿出250万元代B公司偿还。事后,周某没有向韩某表示还款意愿,韩某也多次找周某催要代偿的250万元,周某在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没有偿还。

  【分歧意见】

  本案中,对于周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周某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未谋取个人利益,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应按照违纪处理;但其向私营企业主索贿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周某挪用公款是原因行为,索贿是结果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与受贿行为之间构成牵连关系,应择一重罪处罚。

  第三种意见认为:周某挪用公款行为与索贿行为,同时构成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应数罪并罚。

  【评析意见】

  本案中,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要进行实质评价

  根据200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以下三种情形: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单位对于公款的使用权,其实质是将单位公款非法置于个人的支配之下,其本质特征是“公款私用”。所谓“私用”,不是看最终的使用者是个人还是单位,而是指个人非法支配、使用单位公款,侵犯了本单位对于公款的正常使用权。

  本案中,从表面上看,周某个人决定将公款借给私营企业,属于“公对公借款”,应追究周某违反工作纪律的责任。但实际上,周某明知公司“三重一大”事项要经过集体决策,为了使用公款补仓,其通过私企中转只是为了掩盖其挪用公款的事实,B公司只是周某实施挪用公款犯罪的“工具”,本质上是属于挪用公款供本人使用,符合挪用公款“公款私用”的特征,属于《解释》规定的第一种情形,构成挪用公款罪。

  二、准确认定刑法上的牵连关系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某一犯罪(本罪)为最终目的,其犯罪的手段(方法)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他罪)的罪数形态。通常,认定牵连犯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如果不是出于一个犯罪目的,而是出于两个以上的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不同行为的,就不构成牵连犯。二是在同一个犯罪目的支配下实施了数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三是数个不同犯罪构成要件行为之间必须有牵连关系。所谓牵连关系,是指两个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在主观上,行为人具有以实施前一犯罪为手段,以实施后一犯罪为目的之意思;客观上,前一犯罪是后一犯罪的预备阶段,后一犯罪是前一犯罪的发展结果。

  本案中,周某通过B公司“借款”,其主观上是想通过使用公款炒股赚钱,然后归还公款,具有挪用公款的故意。后因其炒股持续亏损,“窟窿”一直没有填补上,直到审计发现该问题要求整改,于是另起犯意,想通过索贿来“补窟窿”。周某具有挪用与索贿两个不同的犯罪故意,实施了挪用公款和受贿两个犯罪行为。同时,周某挪用公款不是为了索贿作准备,其索贿也不是挪用公款的必然结果,因为周某挪用公款的时候没有想以后用索贿的方式来“补窟窿”,而是想炒股赚钱“补窟窿”。因此,周某挪用公款与受贿之间并不存在刑法上的牵连关系,应分别评价。

  三、周某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数罪并罚

  关于罪数标准,通行的观点是犯罪构成标准说,即行为人基于一个确定或概括的犯罪故意,实施一个危害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基于数个犯罪故意,实施数个危害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犯罪构成标准说,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本案中,从主观方面看,周某挪用公款的主观故意是明知是公款而予以挪用,其目的是使用公款;而索贿的主观故意是利用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其目的是取得他人财物的所有权。周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是出于两个不同的犯罪故意,追求的是两个不同的犯罪目的,即挪用公款和索取贿赂。从客观方面看,周某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不受时间及是否归还限制;同时,周某假借B公司名义挪用公款,实际上是其个人挪用,B公司欠A公司250万元实际上就是周某欠A公司250万元。周某要求韩某以C公司名义代B公司偿还对A公司的借款,实际上是周某个人索取250万元用于归还其对A公司的欠款。从犯罪客体看,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受贿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因此,挪用公款后索贿“补窟窿”的行为,从犯罪构成看,这两个行为分别符合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之规定,应当数罪并罚。(邓双剑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dflz/202307/t20230724_41914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