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正在加速成为数字经济大国和创新大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信息系统愈来愈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审计机关亟需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向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转型。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对审计机关工作的机遇和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了几点优化路径思考。
一、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审计范围全面覆盖
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机关可以搭建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接不同部门的业务系统,实时采集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资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业务环节的电子业务数据,基本形成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化审计天网,有利于实现审计常态化、全覆盖。
(二)审计方式更加灵活
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审计项目所需配备的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哪怕是办公地点随时更改也可以查询分析被审计对象的报表、总账、明细账和会计凭证等信息,提高了审计工作的便捷度和效率,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审计结果更加可靠
在大数据环境下,采用管理平台标准化的模板和格式采集数据,运用Stata、Spss等数据模型软件分析数据,生成审计结果,可以尽可能减少审计人员个人因素的影响,减少出错的可能。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够通过对审计结果的保存,为下一次开展审计提供便利,缩短了后续审计的时间。
二、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机关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采集可靠性需进一步提高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审计基础核心工作,是能够识别真正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系统规模迅速放大,数据呈几何式增长,增加了审计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加之大数据审计对象涉及的行业众多,被审计单位的硬软件水平不一,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数据审计系统能够采集的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
(二)数据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一方面,当前采集到的大数据通常是存放在审计机关专设的数据管理平台系统中,如果平台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可能会给攻击者机会,使其利用各种非法数据技术进行攻击,造成数据的失踪或被损,或通过各种勒索病毒利用各种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恶意加密并实施勒索。另一方面,如果审计人员不规范使用互联网开展敏感数据传输,或者使用非加密设备处理涉密信息,也会导致数据外泄。此外,如果存储环境或者存储设备出现损坏,可能导致历史数据的丢失,导致审计大数据不完整、不连贯,影响数据分析和审计工作开展。
(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类型普遍单一,在审计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技术方面都擅长的复合型人才较少。比如,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精通审计业务的人员,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较差,然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人员,对审计专业知识不熟悉的情况。总之,专业数据分析团队的缺乏限制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机关提质增效的优化路径
(一)夯实数据基础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类型广、数量多,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创造全新的采集方式,克服传统审计中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不足的缺陷,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大数据审计管理平台,不断增加通用软件和数据采集分析模板,完成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财务数据的在线采集、上传和入库,实现多部门、多系统、跨行业、跨年份和生命周期数据的大整合,全面采集部门数据,为实现审计的全覆盖奠定基础。
(二)巩固数据安全
首先,通过限定数据范围与操作类型,对不同应用可以访问的数据范围加以限制,并赋予不同应用类型和岗位对应的使用权限。其次,注重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的管理功能,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价,确保数据真实与安全。最后,做好数据安全工作,强化储存数据的管理,避免人为损坏或丢失,从而杜绝数据泄漏。
(三)提升专业素养
一方面,在进行重大审计项目时,可以临时从审计系统内部选拔大数据审计人才组建专业化数据分析队伍开展技术咨询以及在审前邀请有关专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遇到重大问题时,还可以咨询其他单位相关专家人员,同审计机关人员共同组建“大数据攻关小组”,对审计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精细编制,进行分类数据、筛选疑点、挖掘线索、扩大结果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大数据分析专家参加重大重难点项目技术攻关,有效提高大数据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准。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3/9/6/art_89388_103597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