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这本书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生动的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困难环境中所磨炼的意志和品格,读过之后受益匪浅。
1969年1月,15名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其中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分在二队。这6名知青,最初全都挤到张青远和刘金莲夫妇家的一孔窑洞里,在一个铺炕上睡觉。不到一年,他们又搬到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后来搬进了新挖的知青窑洞。一开始,队里派人专门给知青们做饭,灶房设在张卫庞家的窑洞里。离开梁家河前,北京知青只剩下习近平一人,他又在张卫庞家搭了将近一年的伙。16岁,按大多数人的理解,这只是一个孩子刚刚迈进青年门槛的年龄。本该在学校念书,他却从北京一股脑儿扎到了陕北的农村,一待就是七年。几十年后,当年那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党的领导核心。他,就是习近平。
时刻不忘学习。读书需要恒心、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即便是凭兴趣,也一定要具备克服困难和懒惰的坚强与专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和习近平同住的知青说“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梁家河的老乡说“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插队时,习近平是知青当中年龄最小的,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但是他在那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没有迷失自己,没有迷失方向,反而有自己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己的前进方向。也正是这样夜以继日、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习近平积淀下执政理念、思想。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学习这种时刻不忘学习的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学习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要学会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挤时间加强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不仅要在自己的思想上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学习韧劲;更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博学深究;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时刻想着群众。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同村民一起劳动时,互换干粮让习近平了解当时老乡生活的艰苦;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这些都体现出了习近平时刻想着群众、想着为群众办实事。目标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前进的方向。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服务、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我想正是这七年知青生活所培养起来的与老乡的深情,成就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的渊源。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作为审计队伍的一员,要牢记审计人“经济卫士”的职责,传承审计精神,主动作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俯下身子真干实干,用心倾听群众心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时刻不忘初心。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读了这些让我认识到,正是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磨难和历练,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登高瞭望,方知山长水远,生逢其时,更需鼓劲出发。新时代审计人应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立志高远,用坚强与坚守、信仰与信念,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困难和挑战中不断锤炼自己的硬本领;做深耕一线的奋进者,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3/9/13/art_89390_103599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