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取证单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记录的重要载体,也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要坚持“五个注重”,在写好审计取证单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注重审计证据取证,避免拉抽屉补证。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发表意见和作出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情况作出专业判断的有力支撑。明确审计事项起止、变化发展的时间,阐述起因、经过、结果,说明发生时的情况和截至审计日的状态,是审计取证单实事摘要的基本要素。审计人员要针对每一个要素收集证据,做到表述有事项,印证有资料,事项与印证资料一一对应。重点关注审计问题的起因和后果,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是领导决策主观原因所致、还是客观原因造成;认真研究问题所造成影响,是财政资金损失,还是国有资产闲置、国有资源浪费,均要在审计取证单中明确,还要获取相关证据,确保问题查实查深查透,避免审计事项要素不全,证据不适当、不充分,形成拉抽屉补证,影响审计效率。
二是注重审计范围限定,紧扣经济责任履职。审计既有时间上的限定,又有空间上的限定。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要和被审计领导干部行使经济职权的范围和内容紧密相关。时间上,紧扣任职期间,重大事项可追溯相关年度。空间上,聚焦领导干部管辖范围内,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较为密切的本级和二级单位,三级及以下单位关注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有较大关联关系或者出现的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的事项。重点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范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的问题。避免审计取证事项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无关联,或者联系不紧密,造成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资源浪费。
三是注重审计问题定性,准确揭示存在问题。审计定性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涉及的政策法规深入分析的基础,总结提炼形成的,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准确的问题定性,既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审计事项的来龙去脉,也要了解重大政策方针、决策部署、民生保障、生态建设、财政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审计人员对照政策法规要求干什么、禁止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产生什么效益,结合实际问题及造成的后果,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结论,避免以偏概全、避重就轻等现象发生。同时,准确的定性可以方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理解和问题的整改,有助于推进后续沟通工作。
四是注重审计法规研究,做到审计有法可依。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准绳,依法定论、以理服人,是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依法既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审计揭示问题判断标准提出的要求。揭示的问题要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就要做到有理有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违反的政策法规内容,让被审计单位清楚地认识到违法违规点,减少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分歧,提高审计权威。
五是注重审计沟通交流,减少潜在审计风险。一方面要加强审计组成员之间的探讨,审计过程中,遇到困惑或难以确定的事项,要及时与审计组长、主审或其他经验丰富人员沟通,将审计事项重点讲明白、困惑点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最终确定问题落脚点,编制审计取证单。另一方面,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把存在的问题讲清楚、原因分析透、依据说明白、影响厘清晰,从而达成共识,降低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局 刘升 屈效君)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sjzx/jgdt/202311/t20231106_43400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