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本质要求,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二十条和自治区政府贯彻落实国家职教二十条政策的出台,初步构建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制度、理念、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加快推动解决。
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有偏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以及专业技术革新速度相比,我区职业院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存在一定滞后性,专业调整更新速度较慢,无法体现产业前沿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仍有差距。特别是目前我区职业院校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全区重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区职业院校的教学缺乏实际操作的平台,对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重视程度不够,但我区的企业需要更多的是产业工人、技术人才,希望从职业院校招来就能上岗,而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岗前培训,学校“培养方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双重难题。
校企对接“有温差”,难以实现深度融合。当前,普遍存在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不够、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比较单一、规模以上深度合作企业的数量偏少、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和项目不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动困难、校企合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主要是因为作为校企合作办学重要一方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与自己无关,在育人合作中也难以取得直接经济回报,同时受现有管理体制限制,难以深度参与院校教学管理,对院校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人事管理等缺乏话语权,实际需求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大多不愿参与学校的联合办学及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工作。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数量偏少、流于形式的问题。
对策及建议
深化院校改革,提升供需适配率。一是加强政策制度建设。加快制定落实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办法,特别是要完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形成具有系统性、协同性的政策体系。二是优化职业院校办学结构。聚焦“六新六特六优”等重点产业,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体系,及时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加快职业院校专升本的步伐,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学历与专业双贯通,建立与产业结构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三是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做好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重点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等,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核定招生计划、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参考内容。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加大产教融合在教师职称评审等相关考核中的权重,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与考核办法,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专职或兼职从教。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产教融合度。一是创新开放化院校办学模式。加大产业学院建设力度,试点采取“双元主体”模式,探索产业学院、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展行政管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规划、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打造一体化校企合作形式。集聚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推动以企业学院、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园等形式,共同打造集教育教学、生产实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项目实体,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三是加大规范化培育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完善认定标准,扩大入围企业的数量,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情况,扩大实习实训强制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实习实训质量。
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合作规范性。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出台总体设计、运行监督、绩效考核和全程监管等各项制度,严格设置校企合作准入退出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考核以及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制定规范的程序和标准,不断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二是明晰职权边界。坚持“合作带来共赢、共赢促进发展”的理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严格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明晰资产产权和收益归属,促进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正规的合作关系,有效杜绝经济纠纷、合作经营收益不落实等问题的发生。
执笔:袁树林 孙 涛,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第86期县处级“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修班学员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sjzx/jgdt/202403/t20240311_44810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