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保护好蔚蓝海洋,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事关未来生存和发展。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升海洋空间治理能力,让海洋成为大美山东最靓丽的风景线。
为监督检查海洋强省建设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2022年年底,山东省审计厅组织开展了海洋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涉及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6市,重点关注海洋资源资产管理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涉海资金绩效等重大问题,有力促进政令畅通、资金见效、项目落地,实现治当下与抓长效的统一。
瞪大眼睛盯好海洋环境
徐强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湾镇街级湾长,负责所辖海湾的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最近,他的巡湾工作内容有了新变化——通过全新升级的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发现的突出问题第一时间报至市生态环境局,助力提升跨部门跨层级联防联控、协同治理的效能。
这是此次审计调查带来的一项变化。
2018年,山东省全面实行湾长制,共设置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四级湾长,推动发现并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湾长制的执行情况是此次审计内容之一。山东省审计厅派出审计六处处长刘吉朋说,“我们在青岛市审计时发现,湾长制落实不到位,巡湾工作纳入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海湾不足5%,巡湾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发现问题处理的部门联动配合”。在审计推动下,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立行立改,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覆盖到全市所有海域,提高了巡湾工作质量和效益。
聚焦湾长制工作,此次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了制度落实、信息化系统应用等情况,反映和揭示了海湾巡查频次未达标、未按时处理巡湾发现的突出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使用不到位等问题,并建议沿海6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联动,统筹推进湾长制与陆海污染物排放管制等工作。
为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烟台市出台《烟台市湾长制巡查规定》,对巡湾次数、时限、规范、验收等划出“硬杠杠”,实施“净滩行动”,督促各级湾长尽职尽责。潍坊市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行动,建立湾长主体责任和社会参与监督互利互促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压实湾长责任。威海市健全专业管护队伍建设,形成“河湖湾联动、水陆岸共治”的海洋垃圾常态化清理机制……审计促进湾长制走好“最后一公里”。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2023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为监督专项行动推进情况、责任落实情况,此次审计调查聚焦排污口监管执法、沿海污水处理厂运行、渔港和渔船污染处理等事项,加大监督力度,着力查找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推动各地堵漏洞、除隐患、建长效。
2023年10月至11月,烟台市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集中力量督促10个渔港标准化配备污水收集处理设备,并向渔港派驻专人开展常态监管,推进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审计调查反映了我市南隍城渔港等10个渔港水质监测结果超标的问题,帮我们指出了工作短板,还建议我们源头治理,堵塞油污水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的漏洞。”烟台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们把审计整改作为提升工作质效的抓手,举一反三推动问题从根上得到解决。”
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烟台市有7座沿海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存在超标现象。在审计机关督促下,当地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行动,重点对7座污水处理厂开展排查整治,对非法排污行为实施精准溯源,实现排污口数量压减、布局优化、设置规范。
“审计调查发现,像烟台市一样,山东沿海各市在渔港环境管控、入海排污治理等方面还存在偏松偏软的现象,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刘吉朋说。
在青岛市,审计人员发现,有的污水处理不到位就排入大海。审计抽查了胶州湾内的10个重点排污口(河)的42个监测站位,发现部分站位水质监测结果超标。在潍坊市,审计人员抽查了5处渔港,发现当地在渔港生活污水转运管理、渔港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
对此,审计机关提出建立入海河流整治、直排海污染源防治、渔港环境综合整治等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环境监测,消除监管盲区,提升海洋环境质量和治理能力等审计建议。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责任,推动青岛市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根治陆源污染入海;推动潍坊市建立政府引导、渔港经营者主导、第三方治理相结合的渔港污染防治机制,明确了渔港环境和渔船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加强对渔港生活污水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山东省审计厅还深入分析研究,推动标本兼治,形成《审计发现我省陆海一体化污染防治亟须加强》等专报信息。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批示要求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按照省领导批示精神,根据审计结论,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明确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海洋执法部门和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工作职责,加大对入海排污口的执法检查力度,将涉海环境风险源纳入执法检查重要内容,构建完善会商研究、指导培训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偷排直排、超标排污、私设排污口等违法行为。
推动海域集约节约利用
2023年12月,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印发《威海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推动海域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
“我们在审计调查中重点关注了海域使用权出让、审批情况,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情况,发现了化整为零拆分审批海域使用权、未按规定逐年征收海域使用金、违规减免、未及时缴库等问题。”威海市审计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科科长肖鑫说,“究其原因,在于海域使用涉及多个部门和职责,出现衔接不畅、监管盲区、制度滞后的情况。”
对此,审计机关客观反映问题隐患,并提出加强海域管理使用统筹规划、完善海域使用协同监管机制等审计建议,引起威海市政府重视。
“按照市政府部署,我们会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抓实审计整改,建章立制,堵塞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漏洞。”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吉明说,“同时对《威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严格海域使用金减免事项审查管理,严禁多个用海项目打捆核定。”
这是此次审计调查助推优化海域资源配置、更好提升海域资源价值的一个缩影。
山东号称“海岱齐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其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围绕促进管好用好海域资源,山东审计人员开展了深入调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淤点堵点难点,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我们发现,有的海域使用项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有的地方海洋管理信息未及时进行交换和共享,影响了协同监管效能,有的地方海域管理使用有漏洞,违规开展养殖用海项目、堆放养殖物资,有的地方沿海防护林管护不到位。”山东省审计厅派出审计十八处副处长任志国说,“从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行上看,还存在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海域使用金缴纳不规范等问题,有的应拨未拨生态保护修复等专项资金,有的应缴未缴海域使用金,不仅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也折射出政策执行中存在偏差和漏洞。”
对此,山东审计机关逐项落实责任单位,从严从实从细督促问题整改,并建议各地加大沿海防护林保护、用海项目管理力度。在审计推动下,日照市征缴53宗用海欠缴的海域使用金357万元,威海市开展应办理未办理海域养殖证专项整治,相关市县清理违规堆放养殖物资、补植沿海防护林10.85公顷,将6个违规养殖用海项目调出禁养区或注销海域使用权,涉及面积14.94公顷,实现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推动问题立行立改、销号整改的基础上,山东省审计厅深入揭示海域管理中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出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依法依规清理不符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等审计建议,着力推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自然资源、海洋等部门认真研究,抓好整改,规范管理。
随着审计成果转化为宏观决策成果,审计效应进一步释放。省自然资源厅推动审计整改走深走实,将海洋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会同财政、海洋等部门加强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海域、海岛监视监管和海洋生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加大对海岸带等生态系统脆弱的海洋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跨区域开展海洋生态补偿,提升海洋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省海洋局则把审计整改作为海洋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建立用海用岛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岸线整治修复强制制度,依法依规处置违法用海用岛占用、破坏自然岸线的行为,推进自然岸线保护工作,坚守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
让海洋产业强起来
2022年3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海洋新兴产业壮大行动、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行动,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
此次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的39.6%。但审计调查也发现,海洋牧场示范区未发挥引领海洋渔业转型发展作用,总体产出与投入不匹配,以近浅海渔业养殖为主、与深远海协同发展不够,部分海洋牧场创建过程中还存在虚假申报、虚假建设等问题,有的甚至让宝贵的财政资金打了水漂。
针对发现的问题,山东审计机关提出完善海洋牧场布局,推进近浅海和深远海协同发展,促进海洋牧场与现代渔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等审计建议,进入省政府宏观决策视野。省政府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督促抓好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
在审计推动下,烟台市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2023年加快建设6座深远海养殖网箱,开展10个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海洋牧场综合效益。威海市采取定期调度和不定期督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还专门出台《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推出生态养殖示范、海洋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拓展海洋牧场功能、提高海洋牧场效益。
审计调查还密切关注了海水淡化业发展情况。“在潍坊市,审计人员走访了位于寿光市羊口镇的一个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这个项目2022年已经通过验收,但是审计调查发现,项目在配套保障、全线投产等方面还存在进度迟缓的问题,影响到项目高效运转”,山东省审计厅派出审计十八处处长傅林说,“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潍坊市有4个海水淡化重点项目进展缓慢,海水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发展。”在审计督促下,潍坊市多方协调推进项目加快实施,争取财政资金800万元保障重点项目投产运营,推动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联动发展。
山东省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山东半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紧张,如何向广袤的海洋要淡水资源?2020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培育以海水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日,推动产业规模应用、集群培植、循环利用。
“海水淡化产业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并不是个例,”傅林说,“我们在青岛、烟台等市也发现,这些市是资源性缺水城市,但实际建成海水淡化产能远未实现规划产能目标,海水淡化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没有统筹推进淡化海水接入工业园区,与用水需求匹配不够;受技术工艺、产能规模等因素影响,不同海水淡化项目成本差异大,增加了财政补贴压力,限制了海水淡化产品市场化、社会化运营。”
对照省政府的政策发展目标任务,山东审计机关开展整改专项检查,推动青岛市延展海水淡化产业链条,开通运行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对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促进改良工艺、降低成本。推动烟台市政府出台《烟台市落实和完善节水激励政策的若干措施》,鼓励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水,让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开展现代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以工业园区供水保障为突破点,推动园区配套海水淡化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4个,日产规模60.32万吨,年生产淡水能力超过2亿吨。
同时,审计调查还关注了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反映和揭示了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配套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现象,造船行业部分业务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突出。对此,审计建议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强化产业补链强链力度,系统梳理本地配套清单,提升政策扶持精准度,加大对高新技术配套企业等扶持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增强海工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审计建议,烟台市开展海洋工程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按照“优势凸显、集聚发展,区域协作、配套互补”的原则,构建“三区引领”“多点支撑”的海洋工程产业链布局。青岛市开展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专项工作,联合申报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审计机关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向省政府提出健全完善海洋经济工作机制、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理配置海水淡化产业产能布局等审计建议。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海洋局会同省改革发展等部门加快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开展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示范工业园区创建,引导海水淡化利用在全省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审计调查揭示的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力度不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小、海工装备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等问题,围绕海洋重点产业领域,筛选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强化海域、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释放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3/19/art_89369_103707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