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催生了高质量内部审计监督的新要求,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必由之路。在基层工作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审计力量薄弱等原因,会出现自身建设不完善、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等情况。笔者根据所在基层审计机关近年来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的探索,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谋篇布局,健全完善党领导下的内审工作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推动建立单位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探索在部门单位成立党组织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整改及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充分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客观与公正。
二是完善内审考核机制。推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促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落实,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指标标准》;将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情况、内部审计质量效果等事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与高效,增强内部审计实效。
三是创新协同监督机制。用好党委审计委员会平台作用,加强审计监督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以及财会监督等各方监督力量的有机贯通、协作配合,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监督重点、关注方向协同一致,形成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优势互补、成果共用、效力叠加、贯通融合”的工作格局,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路径更加丰富。
着眼方式重构,创新“精细化”内部审计指导监督思路
一是探索“双审计组”模式。聚焦重大政策、重点领域、重要行业等方面,科学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力量和资源,对列入国家审计项目计划的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对其一级单位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参照国家审计关注重点对其二三级单位实施审计,国家审计负责对内部审计进行全程业务指导,通过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合力监督,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切实把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建立“审后整改协同”机制。加强对审计项目计划研究,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开展审计。针对审计发现的行业普遍性、典型性等问题,梳理汇总形成《XX行业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并下达《协同整改告知书》,指导相关内部审计机构参照问题清单由点及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现行业、系统内重点问题和重点线索的整改全覆盖,推动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从“点上发力”到“面上见效”迈进。
三是推行“嵌入式全程指导”方式。建立《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员制度》,对于未列入国家审计项目计划的部门单位,由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实施“一对一”挂联包保,通过日常监督、结合内审项目指导和专项检查等方式,对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情况等进行“嵌入式全程指导”,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角色从监督向服务转变。
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内部审计监督“后备支援部队”
一是“以审带训”锤炼实战本领。按照“审学结合、边审边学、以审促学”的工作思路,鼓励被审计单位选派内部审计人员交叉参与国家审计项目,充分利用现场审计优势,由审计业务骨干作为结对导师,一对一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做好审计事项核查、取证和工作底稿编制等工作,着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二是“分类指导”激发内生动力。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经验交流会、分行业培训会,及时传达学习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财经会计知识等,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立足行业特点,交流其在内控制度完善、发现问题整改、财务管理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提升履职水平。
三是“成果共享”打通交流壁垒。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向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推广数据分析模型,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日常监督提供大数据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由定期审计向日常监管转变,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效。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6/21/art_89387_103766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