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税法规 > 正文

关于《四川省“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规划》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四川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相关链接:“十四五”期间审计工作怎么干?四川出台五年规划

  《四川省“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规划》已于2021年12月22日经中共四川省委审计委员会正式印发,现予公告。 

  四川省“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和审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十四五”时期全省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结合四川省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审计事业发展新征程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省审计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和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审计署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引领忠诚履职,积极推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在四川落地落实,更好地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治病防病为目标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三大攻坚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等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审计稳步实施;坚持以贯通协作为路径整合资源,推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其他监督有效贯通,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审计管理、组织方式、技术方法等改革创新,在探索建立市县重大经济决策制度、“一卡通”治理、区域协同审计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坚持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依法履职,统筹推进审计计划、业务管理、质量控制、督促整改、成果运用等工作,审计监督效能显著提升,全省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审计机关累计审计(调查)3.32万个单位,查出违纪违法问题金额1020.24亿元,促进增收节支、挽回(避免)损失1101.78亿元,出具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3.78万篇,提出审计建议8.7万条,推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448项,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我省“十三五”各项任务如期完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四川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

  ——新时代审计发展赋予审计工作新使命。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坚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统筹推进审计领域重大事项、重大工作,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等层面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指明了战略方向。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要增强政治意识,立足经济监督职责,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项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促进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和创新发展,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

  ——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审计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四川着力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适应并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四川“十四五”规划目标保驾护航。

  ——补齐审计工作短板弱项面临新挑战。当前,审计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审计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把握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发挥经济监督作用方面,还需要探索实践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措施;在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审计全覆盖质量,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完善制度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完善审计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优化审计组织管理、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统筹审计资源和协调协同其他监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解决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功夫。要综合施策,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发全省审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对审计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坚持审计全覆盖,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审计作用。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实党中央、省委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强化省委审计委员会对全省审计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强化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强化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密切关注、积极推动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找准审计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自觉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围绕“国之大者”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依法审计。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聚焦主责主业,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进审计理念、思路、方法、制度、机制创新,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

  (四)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目标任务开展审计监督,推进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省域治理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系,基本实现审计监督能力现代化。结合我省审计工作实际,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集中统一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健全推动党对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构建覆盖全省、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把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运行制度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形成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格局。

  ——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审计全覆盖横向与纵向、有形与有效、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实现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层预算单位抽查比率。统筹推进政策落实、经济责任、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审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显著。

  ——权威高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坚持依法审计,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优化审计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审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整改成效。

  ——审计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深入贯彻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要求,突出政治标准,以高素质专业化为导向加强干部能力提升,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完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健全审计干部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机制,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二、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服务保障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促进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目标,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加强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助力打通重大政策贯彻落实中的“中梗阻”,促进政令畅通和令行禁止,促进政策意图和政策目标顺利实现。

  ——切实聚焦跟踪审计重点。聚焦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协调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数字四川、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领域,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和重大资金项目落地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反映现行制度体制机制不衔接、不配套等影响政策措施落实的问题,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风险隐患,推动资金高效使用、项目加快实施和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省级项目库建设,按照一个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列为一个项目的原则,统筹组织全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开展跟踪审计,着力扩大抽审面,全面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建立各专业审计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对接机制,选择若干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专项审计,发挥专业优势,确保审深审透。除单独立项的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外,各专业审计在实施审计时,均应将中央及省相关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关注内容。

  ——优化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健全条块结合、职责明晰、运转协调、推进有序的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审计厅重在加强政策分析研究,系统研判“十四五”期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及时提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方向性指导意见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全省项目组织和自身承担的实施工作,综合汇总审计结果,反映重要审计情况。市县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掌握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本级党委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示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提出需要上级部门改进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

  (二)财政审计

  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促进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为目标,加强对预算执行、政府债务管理等的审计,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坚持对“四本预算”审计全覆盖。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绩效,与财政资金直接相关的政策目标、投资项目、重大任务的落实和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等情况,推动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增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重点关注预决算编制、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使用,以及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等情况,对本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安排审计,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约束,提高部门预决算管理和执行水平。

  ——财政运行风险管控情况审计。围绕中央和省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推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财政收支、“三保”支出财力保障、财政暂付款等的审计,揭示财政运行中的风险隐患,促进财政平稳安全高效运行,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根据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组织开展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项目执行和绩效情况,促进提高项目质量和外资使用效益。

  ——政府财务报告和财政决算审计。关注政府及部门管理的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推动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统筹开展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

  (三)农业农村审计

  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资金安全绩效,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专项资金、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审计。围绕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区)帮扶政策落实和帮扶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重点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等重大政策落实落地情况,促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等,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等情况,推动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促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围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乡村公共服务情况,推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绿色发展、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农村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审计。围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等,重点关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

  (四)公共投资审计和开发区审计

  围绕服务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落实四川省“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现代产业培育,促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把控面、规范线、穿透点”的审计总体业务格局,加强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以及重点项目的审计,加大新技术新方法运用,推动公共投资和开发区审计转型升级发展。

  ——投资领域宏观政策和改革创新审计。围绕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相关要求,重点关注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预算内建设资金分配、行业专项规划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等,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领域典型突出问题治理专项审计。围绕提升建设领域治理能力、健全完善建设领域制度机制和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对建设领域违规超概、围标串标、违法转包分包等典型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推动建设领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整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审计。围绕省“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加强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公共工程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及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招投标、工程结算、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和建设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同网建设、川藏铁路配套项目等加快建设,促进提高项目投资绩效,发挥公共投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性支撑作用。

  ——各类开发区管理和绩效情况审计。聚焦权力运行和产业发展“两大轨迹”,重点对开发区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规划计划执行、体制机制运行、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落地、财政财务管理、生态环境治理、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园区扩区调位、行政管理监督等情况开展审计监督,专项发力,重点突破,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民生审计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和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援企稳岗政策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围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运行风险,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等改革任务目标,推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围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优抚安置、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低保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员的认定,促进政策公平,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关注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急难救助衔接情况,关注慈善事业监督管理,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到位,促进完善优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有效供给,推动城市更新建设,推动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和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改革,助力打造立德树人示范区、中西部教育高地、国家教育战略腹地和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区,推动教育强省战略落实,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和民族地区卫生发展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健康四川战略落实。

  (六)资源环境审计

  全面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加强对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资金和项目绩效、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专项审计,推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助力我省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美丽四川。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围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业聚集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的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组织开展“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情况,督促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和项目绩效审计。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节能减污降碳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重点关注我省“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土流失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森林草原防灭火建设等重点项目推进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生效,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促进政策目标实现。持续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增强监督合力促进资源环境问题的全面整改。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贯彻执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持续关注绿色发展约束性指标完成及考核情况、“碳达峰”“碳中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等政策执行情况,组织与毗邻地区联合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等专项审计(调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围绕我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美丽四川建设重点任务,分片区组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五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修复等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协同绿色发展。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研判,持续发挥审计信息功效,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效。

  (七)金融审计

    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加强对地方国有金融机构(组织)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情况审计。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关注我省地方法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和地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地方交易场所等金融组织的风险状况,揭示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深化对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审计,并加强协同配合,助推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维护全省金融健康平稳运行。

   ——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经营管理情况审计。围绕地方重点国有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关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公司治理及内部管控等情况,促进合规经营,助推质量提升,推动金融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地方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审计。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标我省十四五规划和经济运行情况,重点关注金融支持十四五规划建设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以及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促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助推金融积极支持治蜀兴川。

  (八)企业审计

  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目标,突出对法人治理、运营绩效、改革创新、风险防范的监督,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审计。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重点关注重大境内外投资、资产处置盘活、对外担保借款、物资贸易采购等情况,关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统筹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和国有资产(资本)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审计。围绕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和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相关部署,结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选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情况。积极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国有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审计。围绕“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关注国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境外资产管理情况,推动监管部门职能转变、优化管资本方式,促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推动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升主管部门内审机构对所属企业的监督效能。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推动健全国有企业资本金动态补充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绩效。

  (九)经济责任审计

  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责任落实。

  ——聚焦经济责任。紧扣领导干部推动发展、经济决策、监督管理和廉洁从政(从业)责任,突出对领导干部贯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情况的反映。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履职特点,编制审计操作指引,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决策,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在经济活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

  ——创新组织方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强化干部日常监管数据资源共享。结合中长期工作规划,统筹安排年度项目计划,以任中审计为主,突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深化“1+N”审计模式,在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责审计中同步开展法院院长、检察长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行业和事项探索开展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

  ——规范审计评价。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查清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准绳,在审计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考虑历史情况,着眼长远发展,准确界定责任,力求审计结论客观公正、问题处理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

  注重发挥审计计划的龙头作用,坚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推动审计计划管理提质提效。

  ——优化审计项目立项机制。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坚持统分结合的审计计划管理原则,推进全省审计项目统筹谋划、审计资源整合配置、审计力量统一调度。加强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分类摸底、动态更新、逐级报备的全省审计对象数据库和中长期审计项目库,实行动态滚动调整,原则上年度审计项目应在中长期项目中筛选确定。

  ——加强审计计划与审计资源的匹配。增进上级指令计划与本级自定计划统筹协调,加大上下级审计机关纵向联动、各专业审计横向协作力度,推进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调。综合考虑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审计计划安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等因素,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实现各层级各类别审计目标协同、内容互补、成果共享。严格审计计划上级审计机关备案制度,实现项目计划省级集中管理。

  ——推进省市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调。对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统筹全省审计机关力量组织审计,确保审计计划高效协同实施,总结经验、分析得失,推动后续审计项目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十一)积极推动审计成果运用

  坚持把审计成果运用作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健全机制、增强合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完善成果运用机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巡审联动等协作机制作用,构建部门单位之间常态化信息通报和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完善联合反馈审计结果、联合督查审计整改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综合分析研判审计成果和整改情况的机制,总结提炼信息、要情、政策建议等成果,更好发挥审计成果服务中心大局的作用。推动将相关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

  ——加强对外协作发挥监督合力。加强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行政监督等贯通融合;健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联动;完善重大问题线索移送和重要问题转送机制。

  (十二)督促审计查出问题全面整改落实

  贯彻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意见,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制度落实力度,做实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

  ——推动审计整改责任全面落实。坚持党委总揽、人大监督、政府督办、职能部门监管、被审计单位具体执行、审计机关督促检查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全省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统筹协调并督促落实。要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大力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形成推动审计整改的监督合力。

  ——加大审计机关督查工作力度。健全审计机关整改督查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时限。要坚持科学合理、分类施策提出整改要求,规范审计整改结果认定标准,推动立行立改和体制机制完善。坚持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结合开展督促检查,在各类审计项目中关注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核实整改情况真实性,提升工作质效和信息化水平。

  ——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未按要求整改和报告整改结果、整改测评满意度低、不按要求公告审计整改结果的,采取向上级报告、通报、约谈等措施推进整改。对拒绝整改、推诿敷衍和虚假整改的,严肃进行追责问责。

  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升审计能力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省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有力的审计保障。

  ——健全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机制。推动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制度,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审计委员会议定事项,研究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措施;及时听取重要审计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处理意见等重大事项,把党的领导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优化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健全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回头看”和报告、通报、问责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完善党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联络、协调机制,推动审计工作有序高效。

  ——完善并严格执行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推动健全党委请示报告制度,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由本级党委按程序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完善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制度,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请示报告工作负总责。严格落实审计机关就重大工作首先向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制度,经批准后再按法定程序办理。制定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实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责任追究制度。

  ——构建全省审计一盘棋。加强省级审计机关对基层审计机关、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围绕聚合审计目标、统筹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合力,健全审计计划管理制度,优化审计组织实施模式,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工作考核和干部管理,协调合理配置审计力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内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发挥作用,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二)加快推进科技强审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加强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审计质效提升。

  ——夯实信息化基础支撑。加快推进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应用,构建现场审计作业云,建成审计数据分析网和审计大数据中心,实现省级审计机关集中管理全省审计业务数据。利用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工具。贯彻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机制,强化网络防护措施,提升全省审计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数据管理水平。按照“以审促采”原则,健全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利用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丰富审计数据资源。结合审计署行业数据规划,推进各领域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财政、社保等审计标准数据库,强化不同领域、行业、层级数据的横向纵向贯通。完善全省审计机关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促进协同共享。健全数据集中管理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

  ——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坚持以用为本,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加强构建预算执行、民生等审计领域数据分析模型,开发推广智能化分析模型。坚持数据先行,健全常态化数据分析工作机制,促进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加大数据分析结果研判核实,持续提升利用数据分析进行总体评价、服务宏观决策能力。

  (三)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健全区域审计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协同审计模式,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均衡健康发展。

  ——开展川渝审计合作。紧扣“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地落实,聚焦川渝合作重点任务,加强川渝毗邻地区审计机关的协调对接,推动构建毗邻区协同审计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共同为服务和推进两地产业发展共融、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体制机制共优作出审计贡献。按照审计署统一安排,积极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重大战略推进情况审计相关工作。

  ——深化区域合作审计。围绕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对标区域发展“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聚焦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着重从政策、规划、合作机制、重要工作同步推进等协同工作中发现经验、揭示问题、反映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审计新模式。围绕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紧盯我省实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重大举措,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推进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审计,为我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贡献审计力量。

  (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把握审计理论前沿,宏观视角,紧密结合审计实践,总结实践成果、促进审计向高质高效全覆盖发展。

  ——准确把握审计科研重点。着眼加强审计机关政治属性、区域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经济社会运行风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等重要领域,做实“研究型”审计。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发展大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审计模式探索等审计实务总结与创新研究。加强国家审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等宏观政策类研究。加强前瞻性研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审计领域的运用。

  ——优化审计科研组织方式。发挥平台优势,充分利用审计学会和《现代审计》杂志两大平台,加强科研成果宣传,提高《现代审计》发行量,扩大刊物影响力。加强与市县审计机关、高校和各部门单位内审机构的科研课题研究合作,充分挖掘省内科研潜力,实现审计科研上下联动、横向联动。

  ——结合审计实践开展理论研究。每年组织全省开展财政、金融、企业、资环、大数据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的创新发展课题研究。加强审计科研与审计实践的融合,将科研人员阶段性嵌入到相关的审计项目组中,同步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搜集科研资料及相关数据,学习先进的统计、抽样手段,探索模型搭建等多种研究手段,规范研究方式,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提升审计科研人才队伍素质。加大科研人员培训力度,提升能力素质,举办2-3期审计理论骨干培训班。加强人才交流,整合审计科研及政策研究精锐力量,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探索建立科研咨询智库。选择1-2所高校,探索建立审计科研和审计实践校地共建。争取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2-3个,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刊登2-3篇理论研究成果。

  (五)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立足事业长远发展,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加强审计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锻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大力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精神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立场;践行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和对审计职业的操守。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注重专业人才引进,强化专业能力培训培养,确保具有审计相关专业背景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续增长。坚持实践导向,推进审计师资库建设,完善审计实务导师制,通过以审代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强化培训培养效果。坚持在审计一线锤炼干部过硬本领,提高能查、能说、能写能力。加强川渝审计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打造审计领军人才队伍。

  ——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严把干部入口关,抓好干部考录、调任、聘任、遴选、选调等工作,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推动落实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加强干部队伍日常调研分析研判,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善干事的人才有平台。配齐配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注重干部队伍管理。严格执行交流轮岗、职务与职级并行、量化考核、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落实和完善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用好平时考核成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夯实干部管理工作基础,推进审计干部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干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持续抓好政治机关建设。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推进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和制度建设,推动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和审计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觉接受纪检监察、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监督。

  (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四川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地方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地方性审计法规、政府规章等立、改、废工作,推动出台专业领域审计工作制度、指导意见等。推动重大行政决策按程序规范实施,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完善政务公开、行政复议诉讼等管理制度。

  ——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加强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严格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加强对项目的进度控制;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估工作机制,从项目立项、实施到成果应用进行全流程评估,对审计目标的科学性、审计程序的合法性、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审计作用的建设性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

  ——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从业务部门复核到审理机构审理、从审计组成员到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七级质量控制制度,细化各环节质量控制具体内容,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优秀审计项目培育,加大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严格实行重大审计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交流;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业务质量检查力度,省厅五年内对21个市(州)审计机关实现现场检查全覆盖;编发全省优秀审计项目案例和教学案例汇编。

  (七)切实抓好规划实施

  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对规划进度和成效进行日常监督、中期检查和效果评估。审计机关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细化目标举措,健全规划落实机制,通过编制年度计划、跟进规划实施、开展中期评估等,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方案,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原文链接:http://sjt.sc.gov.cn/scssjt/tzgg/2022/1/4/ceaebbb8db6c48bc888295fafe4fdfe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