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部审计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审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6     来源: 吉林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国家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审计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以审计监督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的职责使命,同时,为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大局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从审计监督体系角度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是形成审计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审计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石。夯实审计数据基础,激活数据资源价值是发展审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技术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升级是审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打破传统审计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审计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审计监督质的飞跃和提升。

  打造新型审计干部队伍,着力发展人才生产力。审计干部是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理念新的审计干部队伍。随着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层次和高度不断提升,审计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与考验。一是提升政治领悟力,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全面准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决策部署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前沿科技、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战略部署和政策要求,提升产业发展认知,更新知识体系结构,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懂政治、懂经济、懂科技、懂金融、懂信息化等“多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二是提升审计专业能力,练就“特种部队”的“绝技绝活”。打破陈规套路、摆脱路径依赖,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创造性开展工作,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解决实际问题。以研究型审计思维明确审计方向、谋划审计项目、把握审计重点、提出意见建议,形成有深度、有特色、有亮点的审计成果。三是提升团队作战能力,凝聚合力提高审计工作质效。围绕审计项目实施、审计课题研究、审计技术攻关等工作,组建专业多元、内外结合、灵活组合的各类团队,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形成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整体合力。

  激活新质生产要素潜能,着力发展数据生产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已成为当前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当前,数据共享开放、流通使用等制度还不健全,在审计实践中仍存在数据采集不全、数据壁垒仍在、多平台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不够等突出问题。如何利用好数据资源,创造更大的数据价值是推动审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一是加强数据归集管理,建立常态化数据采集机制。广泛采集审计所需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建立重点行业部门数据定期报送机制,为数据挖掘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实行数据资源统一标准、统一分类、统一入库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分行业、分地区、分层级的数据目录体系,实现高频数据应归尽归、低频数据在线能查、其他数据按需可及。二是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有序推动数据流通。构建分类分级的数据授权机制,界定清晰的数据共享属性和权益。推动实现审计机关纵向信息集管共享、数据访问安全有效、数据业务依权限操作;横向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审计资源实时统管、安全共享和高效流通。三是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利用审计数据资源,以点带面挖掘共性问题,由表及里挖掘深度问题,助力审计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开展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的“全样本数据”关联分析,揭示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以高质量的数据审计查深查透审计项目,提升数据审计“解剖麻雀”的能力。

  探索新型审计应用工具,着力发展技术生产力。传统审计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缓解当前审计任务繁重与人员力量不足矛盾的有效手段,对于全面提升审计质效起到关键性作用。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是坚持科技强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是依托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建模分析普及化。随着数据审计的不断深入,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分析的能力显著提升。持续加大数据审计创新力度,优化模型思路,归纳宏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共性问题,推广一批操作容易、逻辑性强、可复制推广的数据分析方法,让没有计算机语言基础的审计人员也能使用数据建模和分析,实现数据分析普及化。二是研究新兴前沿技术,促进新技术在审计实践中有效应用。积极开展图数据库、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新的审计生产工具创造新的审计生产力,实现对电子数据的自动分析、违规行为的自动监测以及审计逻辑的自动提炼,为发现疑点、评估风险等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实现组织架构、现场管理、数据资源、信息传递等多方面的审计大协同作业。建设包含数据可视化、审计知识库管理、被审计对象管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整改等审计业务应用需求的审计综合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业务全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创新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着力形成优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本身及其优化组合,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发展审计新质生产力,向统筹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保障审计项目高质量实施,提升优质审计生产力。一是强化审计项目统筹。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等审计模式,推行“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限度扩展审计覆盖面。二是强化组织方式统筹。打破审计组织体系“条块分割”和审计业务工作“分片包干”的固有模式,加强审计机关之间的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打破处室和专业壁垒,广泛采取“交叉审”“联合审”等工作模式,发挥整体合力,形成审计工作“一盘棋”格局。三是创新数据审计模式。深化“数据分析+现场核查”融合机制,引领“数据先行”,充分发挥数据审计在提升审计效率、突破审计资源限制方面的优势;探索构建常态化智慧“经济体检”模式,依托数据技术实现对各领域各部门经济运行的日常监督、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等于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动新时代审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深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审计知识和审计技巧。持续传承优质的审计思想、审计方法和审计精神,结合信息化技术推动审计监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逐步实现“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总要求,以高水平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春市审计局 阚博超 供稿)


原文链接:http://sjt.jl.gov.cn/sy/sjzc/ywjl/202407/t20240711_89329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