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出版的《中国审计报》第四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推出长篇通讯《擦亮金字招牌,护航经济发展》,深入报道了广东审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依法忠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确保政策落地生根、资金高效使用、项目快速推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经济卫士”的深刻内涵,全面呈现了广东审计机关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作为贡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发布,广东前海连续3年位列第一;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出炉,广东增势领跑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广东蓝”成为靓丽名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长者饭堂等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一组组傲人的数字,一项项亮眼的成绩,生动展示了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奋跃而上,推进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多年来,广东省审计厅始终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频共振,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保驾护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添砖加瓦,更为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建言献策,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生动的审计答卷。
护航改革更深入
多年来,广东省审计厅紧跟全省改革开放步伐,聚焦中央和省部署的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审计,助力跨境贸易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优化营商环境等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落地,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政策不断释放红利,大批改革创新有益经验得到复制推广……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23年1月,广东入选内外贸一体化首批试点地区,要在内外贸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广东省审计厅闻令而动,以推动试点任务尽快落实落地为目标,同年9月即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及时跟进了解促进出口转内销、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主体等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经过审计组现场抽查和对75家外贸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地市存在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不力、品牌培育力度不足、出口转内销支持不够或政策难落地等问题。“外贸企业从出口转内销,容易面临市场环境、销售渠道等‘水土不服’。”审计人员指出,“因此,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尤为重要,但这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审计组继续深挖问题核心,指出了省、市两级未能及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影响了具体事项的推进和部门间工作合力的形成,同时部分地区未深入了解当地实际,制定的支持政策不够合理等问题。审计反映的情况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3个月后,广东省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时《广州市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东莞市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珠海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等12项市级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或完善,不断健全的制度体系为广东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一花独放不是春。改革试点的“广东经验”要能进一步复制推广到全国,是党中央部署广东先行示范的最终指向。沿着这一目标,广东省审计厅先后两次对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审计,并把制度创新推进情况确定为审计调查重点专题,深入研究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质量、成果的可复制性和复制推广实效。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组坚持实事求是、充分沟通、审慎包容的原则,抽取了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等近百个具体制度创新项目进行剖析,发现有近一半的制度创新主体单位在报送成果时未经过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论证,而主管单位对该情况把控不严,未对已登记的创新成果开展定期评估,也未对制度创新出台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多项成果存在重复报送、没有创新性、复制推广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协作配合、提升制度创新积极性等审计建议,推动该省商务厅集体研究审议广东自贸区下年度制度创新事项清单。同时,把往年复制推广效果不理想的事项列入次年制度创新事项清单,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重点推进。
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还入选了商务部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广东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助力经济更腾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广东制造业规模占全国的1/8,如何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既是党中央的重托,也是广东挑起全国经济大梁的关键命题。
党的二十大以来,广东创造性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广东省审计厅紧跟形势任务,聚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工业园区格局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审计,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推动了财政资金提质增效,以审计力量助力广东加快挺起现代化产业脊梁。
在2022年省级产业创新能力和平台建设专项审计调查中,审计组以该省产业创新专项资金为主线,在发现180多亿的财政资金有7成以上用于支持地方引进建设重大项目后,审计人员果断把目光投向重大项目,重点关注各地对引进项目的优惠政策是否落地见效、重大项目经营产出现状是否符合预期、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高效等等,并进一步揭示了个别地方政府对项目管理把关不严,对引进项目缺乏财政资金发放约束机制,相关项目未达到预期目标,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对此,审计提出将资金发放与项目实际投资或贡献挂钩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采纳,不仅推动了现有项目公司增资扩产,还对审计反映的问题举一反三,通过加强专家前置评审、强化履约进度跟踪等,进一步优化了当地项目引进门槛和监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重大项目的引进,有利于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协同共舞,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广东省审计厅乘势而为,2023年继续组织实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审计,进一步关注各地培育壮大制造业战略性产业集群情况,指出了个别地区存在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不完善,部分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不力等问题,一举推动省直部门、地方政府在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等方面出台完善政策制度14项、废止文件2份,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政策红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越是承压前行,越需要创新动力来“解压”。广东省审计厅深刻认识到,确保“制造业当家”的关键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于是,针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审计全面展开,审计组从近5年立项的1200多个项目中,现场抽查了44个科研项目,涉及立项金额5.8亿元,围绕科研项目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专家管理等各环节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省主管部门立项论证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应攻关而未组织攻关、已攻克仍组织攻关,同时在审核把关环节不够严格,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立项或予以验收通过,共造成上亿元财政资金未发挥应有效益。根据审计调查结果,审计撰写的综合报告及专报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相关问题获中央审计办采用。省主管部门立行立改、标本兼治,对问题项目重新组织验收,拟收回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同时加紧推进《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的起草修订,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在资金、政策和创新技术的加持下,广东正从“制造大省”加速向“制造强省”跃升。当前,广东全力打造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占全省GDP比重已超过四成,全省拼经济、挑大梁的发展动能越来越足。
推进生态更绿美
推动绿色发展,重在干部担当。广东省审计厅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连续8年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积极打造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广东样板”,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河源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中,广东省审计厅从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围绕河源“粤北生态屏障”“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区”的生态定位,再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和环境污染现状,重点盯住林业资源、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进行审计。面对该市土地广袤、群山连绵造成“量难核、数难测”的问题,审计人员使出“看家本领”,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工具等,通过以往工作中总结提炼的9大类27个分析模型进行审查,快速精准锁定疑点线索。经过3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审计发现了一批层次高、种类多、覆盖广的问题,指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系统部署、林业领域部分体制改革任务推进缓慢、防洪工作落实不到位、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等问题。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制定、完善制度15项,促成该市水土保持委员会的成立,新增10余宗项目列入“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接续实施10个镇水土流失治理工程、5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充分体现了审计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成效。
广东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环境条件差异巨大,只有因地制宜开展审计,才能真正为当地绿色发展把脉献策。在汕尾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中,面对当地空气质量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超过50%的卓越生态环境,审计工作起初陷入瓶颈。但继续深挖却发现,汕尾市GDP常年落后,尤其作为海洋大市,拥有全省第二、长达455公里的海岸线,每公里海岸线生产总值却不足全省平均值的10%。于是,审计组以“如何更好利用海洋资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为该市的自然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并从海洋发展规划的制定落实、海岸线的开发保护等方面入手,揭示相关堵点、痛点。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最终根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广东省人大等单位(部门)出台、修订政策制度20余项,有关部门追回财政资金近30亿元,汕尾也更加重视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将发展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并全力推动。当前,汕尾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已达18%,比全省高出近4个百分点,汕尾的海洋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河源到汕尾、从陆地到海洋,广东省审计厅一步一个脚印,2016-2023年先后开展了10市41县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51个项目),查出问题金额268.60亿元,促进制定或完善制度35项,向党委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报送审计信息20多篇,均被批示。汕尾、河源两大项目还分别获评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广东审计以丰硕的审计成果为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民生更安康
广东省审计厅牢记使命担当,把看好和推动用好民生资金作为审计最大的为民情怀,多年来坚持围绕就业、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领域,聚焦省“十件民生实事”等重大民生工程,把监督跟进到民生项目和资金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以审计“力度”守护民生“温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的“饭碗”。为此,广东省审计厅连续两年统筹省、市、县三级审计力量,派出9个审计组、90余名审计人员开展全省大规模就业审计。在2022年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紧盯就业政策、资金的惠及面和精准性,通过明确抽查比例、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问题疑点,揭示了有关政策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地区错发、多发或少发补贴资金,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不到位等问题,涉及30多万家企业和5.7万名群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开展全省专项整治工作,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完善制度、印发专项整治文件、规范工作通知等近100份,追回多发错发资金6亿多元,补发资金2000多万元,并成功打掉2个犯罪团伙,有力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找准“小切口”,也能撬动“大民生”。除了关注就业等重点民生,广东省审计厅也善于从“小”处着眼,推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聚焦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组织对珠海、清远等4市及所辖16个县(市、区)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审计人员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深入64个老旧小区认真勘察污水管网、通信管线、楼体路面等改造情况,审查项目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听取居民对改造工作的意见建议,发现存在部分地区截留、挤占或未及时拨付上级补助资金,部分改造对象范围不符合规定,部分小区未就改造方案征求居民意见,部分项目施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督促各地区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业务培训会,合理界定改造范围,规范资金使用,确保施工质量,切实把关乎群众幸福感的好事办好。
城里生活越过越好,农村发展也不能掉队。2023年,广东省审计厅主动选题,围绕近3年全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在审计中,审计组聚焦涉农资金的“大钱要事”,把农村集中供水、农村污水治理、一村一品、“四好农村路”等民生工程作为审计重点,紧盯立项设计、建设实施、考核验收、建后管护等各个环节,发现11个县未落实管护责任,导致建成设施损毁或停用,2400多个项目存在降低标准、非法转包、偷工减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区高度重视,采取定期跟踪进度、通报情况、现场督导等措施,强化项目实施和管护,已整改问题金额1500多万元;省级部门也正在修订相关制度文件,实行涉农项目穿透式管理,加强对涉农资金的跟踪问责,确保问题整改源头化、长效化。
原文链接:http://gdaudit.gd.gov.cn/jgdt/content/post_44848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