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游客们驻足雕塑《一双眼》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兵团成立初期,军垦战士们劳动强度大,又缺衣少食,新鲜蔬菜更是稀罕物,白菜、萝卜都很难及时供应,导致许多战士缺乏营养患上夜盲症。大家便商量,一个班必须保住一双眼,于是便把蔬菜集中起来给年纪最小的战士吃,保证天黑后他能带着大家找到回家的路……”讲解员娓娓道来,让现场不少游客红了眼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受气候条件、种植技术等因素制约,尤其是冬春季蔬菜难以自给。在漫长的冬季里,家家户户形成了屯储白菜、萝卜、土豆等“冬菜老三样”的习惯。
“菜篮子”关系着民生福祉。为解决职工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多年来,兵团持续优化蔬菜种植区域布局、品种布局、时空布局,以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为抓手,培育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大幅提高了各师市冬春蔬菜自给率,使职工群众餐桌上的色彩日益丰富。
“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地理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也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实现了果蔬全年供应。”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樊庆鲁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兵团共有各类设施大棚约5万座,两茬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全年可产出大棚蔬菜40多万吨。
在丰富职工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基础上,兵团各地不断创新思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引入金融“活水”,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走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推动设施农业数量增加,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11月5日,在五师八十六团十六连设施农业基地,种植户彭昌建忙着采收成熟的豇豆和西红柿等蔬菜,打包装箱后,将其送往农产品批发市场。
几乎在同一时刻,九师巴克图口岸,一辆辆满载果蔬产品的冷链车从塔城市永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驶出,经由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驶往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拉木图等城市。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这对于地处戈壁沙漠、风头水尾的兵团团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孙杰表示。
从“看天吃饭”的“冬菜老三样”,到“餐餐见绿”“四季见绿”,蔬菜产品还可以出口……行走在兵团各垦区,一座座大棚遍布田野,助力乡村振兴“棚”勃发展,铺就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路。
原文链接:http://www.xjbt.gov.cn/c/2024-11-11/836680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