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管理是国有企业风险监管的重点领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监管盲区和风险隐患。传统内部审计通过职业判断、随机抽样等方法选取样本,无法完全从整体上评价整个审计事项,导致审计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企业招标管理情况。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已基本实现全程电子化招标,实现招标、投标、定标等各环节数据在系统中集成。如何从海量业务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甄别数据规律、 挖掘审计线索,成为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面 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着重探讨基于风险管理 的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建设,以期为招标审计提供有益借鉴。
开展招标数智化审计的必要性
招标作为一种公开透明的交易方式,其初衷是通过供应商的强竞争来实现组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运用。但实践中,很多招标未能达到降本增效的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舞弊风险频发的高危领域。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国有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合规合法履行好招标人主体责任,不断探索完善智慧监管手段,及时预警、发现和查证违规违法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招标风险主要有业务发生频次多、舞弊隐蔽性强、关系识别度低、 串陪标风险难发现等特点,常规的传统审计手段如访谈询问、现场调查、文本检查、程序审查等,很难发现招标中的围标、串标、陪标等异常行为。因此,数智化审计体系建设是当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拓宽审计监督广度
由于招标业务频次较多,涉及的子公司和采购类型较广,所以在传统的招标审计中,囿于成本和时效的考量,内部审计机构只能通过专家式的抽样审计和局部审计对招标业务进行风险审查。而在数智化审计系统中,通过利用审计数据采集和规则处理平台,可以实现招标审计在公司所有层级、所有采购类型、所有交易活动上的全覆盖,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审计风险排查和审计风险结论不再是基于抽样样本的估测,而是对公司招标业务全面扫描下的真实反映。
(二)创新审计作业模式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集中管理,能够排除以往审查中因能力、情绪、精力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实现对招标数据的快速采集和集中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进行预警,使审计人员从数据审查的基础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参与到对风险认定的价值判断中去,实现从“专家经验”向“数据挖掘”, “人防人控”向“技防技控”,“事后检查”向 “事前预警”的转型升级,有效阻断违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风险,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改变审计工作模式,有效节省审计资源。
(三)节约审计项目成本在信息化、数据化的大环境下,招标数据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获取,能够缩减现场审查的工作时间,全面优化审计的时间成本、差旅成本、人员成本,提升审计人员的效率,为企业节约成本。
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构建目标
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构建应突破传统的依赖制度流程和专家抽样判断的审计方式,创新以“风险导向、数字转型,全量监管、前置预警”的审计思想为指导,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招标业务的风险特征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招标领域的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数据治理和规则引擎技术,推动招标风险监督的动态化、协同化、智能化、可视化,实现对招标业务风险的全面、敏捷、精准、持续、智能的识别和预警,提升对招标采购的监管广度、深度、强度和时效。
(二)模型构建步骤
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的构建(见图 1)是以制度流程为出发点,通过建立特定场景模型,实时监控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升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梳理问题风险
业务风险点是构建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的基础。因此,需要根据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国资监管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招标管理制度的要求,将招标管理分为招标、评标、定标、投标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年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从招标程序、投标单位资质、投标价格、投标单位关系等多个风险维度进行关键控制措施和审计要点的梳理,制定招标风险清单,将招标业务的常见风险分为程序不合规、应招标未招标、虚假招标、规避招标、评标程序不合法、违规定标、投标单位虚假投标共计7大类25个风险,主要包括:
(1)发标程序不合规。主要表现为未取得项目核准先行组织招标;招标人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未按规定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招标公告;应公开的招标信息未全部公开;同一招标项目的资格预审公告或招标公告在不同媒介上的内容不一致;发标时间少于法定时间;标包的划分不合理;工程投资项目施工招标未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
(2)应招标未招标。主要表现为应纳入公开招标范围的物资和服务未公开招标;两次流标项目未经审批采取非招标方式采购;未经审批采取邀标方式招标。
(3)虚假招标。主要表现为项目先施工后组织招标;先签订合同后组织招标。
(4)规避招标。主要表现为采购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列入集团公司招标目录的物资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规避物资招标。
(5)评标程序不合法。主要表现为评标过程资料不齐全;投标文件未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投标报价工程量与招标文件规定的工程量不一致;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废标条件否决投标人。
(6)违规定标。主要表现为必须重新招标项目违规定标;中标单位不是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未经集体研究确定中标人。
(7)投标单位虚假投标。主要表现为招标资质审查不严格,无资质、无能力供应商中标;投标人相互围标、串标;存在产权纽带或管理关系的关联企业投标同一项目。
2. 构建模型规则
针对异常招标行为在操作程序、供应商资质、投标价格、投标单位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结合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审计经验、审计发现,构建程序类、资质类、价格类、关系类(串陪标)4个维度26个模型规则,即招标模型清单,确保智能审计系统可自动风险识别和判断(如表1 所示)。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有业务特征比对法、征信特征比对法和数据聚类分析法三种。
表 1 招标模型规则
业务特征比对是对招标过程中涉及的资质、价格、程序方面的业务特征进行分析。如招标价格合理性方面,系统获取每个标的指导价、招标预算价以及实际中标价格,通过三者比较,识别中标价高于指导价、招标预算价的异常情况。
征信特征比对是在获取投标单位外部征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特征分析,发现工商信息特征上的异常。如分析中标单位的成立年限、注册资本金、实缴资本比例、社保人数等,判断是否存在中标单位成立年限过短,注册资本金过低,实缴资本比例过低,社保人数过少,为投标而设立的空壳公司等情况。
聚类分析比对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从投标单位的共同投标行为特征上进行相似度分析,识别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围标、串标、陪标等关联关系。一般来说,陪标单位往往体现为每次不中标,却跟着中标单位一起异常高频地共同参与投标,即使两家公司没有工商特征上的关联,也可认定为相互串陪标单位。为此,可构建关联性指标,即投标关联度=陪同投标次数/中标单位投标次数。对于中标5次以上的供应商而言,如果另外一家投标单位与他的“投标关联度”指标大于等于0.7,就存在串陪标风险,即高频陪标的情况。
3. 强化数据管理
根据梳理的招标模型规则,实时采集招标单位产生的各类型数据,再对其进行加工转换、存储、管理,具体包括数据采集过程监控、数据采集转换、删除干扰数据、补全缺失项目、调整和纠正错误信息等,实现对数据从采集、清洗、转化、储存、整合、共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招标数据的全面采集、清洗、整合与处理,形成基于风险管理要求的招标数据分析结论,实现招标风险数据资源的“可知、可查、可管、可用”。审计人员根据相关结论进行审计预警和实施审计,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锁定审计疑点,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键信息点,形成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4. 建立结果预警平台
搭建招标智能审计预警平台,在不改变招标业务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对招标风险的自动化、实时化、全面化监控。同时,将风险结果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划分。其中, 将邮箱、地址、电话等征信信息完全一致的规则作为高风险;将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一致的作为中风险。通过对不同风险结果的权重组合,形成组合性风险预警,帮助招标采购人员、审计人员在审查环节及时对有串陪标风险的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和防控。通过运用招标业务智能审计系统,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也能有效提升招标部门的工作质量。一方面,通过清查招标数据台账,及时发现业务部门数据质量问题,尤其是数据的缺失、错位、重复、 差错等,对优化和完善招标部门的数据治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运行,将异常问题及风险及时反馈给招标部门,帮助其进行风险纠治,完善流程管理漏洞,确保招标采购业务合规合法、高质高效。
推进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建设的建议
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招标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招标数智化审计模型还能够为招标活动的规范化、透明化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各方权益的实现。未来,随着对招标业务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模型会不断迭代和深化,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技术与管理的相互促进。
一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模型将更加智能化,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识别和预测。要积极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方法,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等在招标审计中的应用。可以尝试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招标文件的分析,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文件中的预算、工期、技术要求等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利用NLP技术来识别文件中的潜在风险点,如合同中的模糊条款、不合理的价格变动等,为审计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提示。
二是注重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熟悉招标审计流程、能够高效运用审计模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在招标审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者单位系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4年第8期
原文链接:http://sjt.guizhou.gov.cn/nbsj/202411/t20241115_860825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