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伟大变革 河北实践 | 创业,脱贫户迎来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河北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走进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了解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共商脱贫之策。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燕赵儿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率先建立五级书记抓扶贫、县(市、区)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长效脱贫防贫等机制,举全省之力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2月底,全省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本文通过几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后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反映我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力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从打工妹到“网红主播”

  ——脱贫农民如何通过电商增收致富

  “各位亲,阜平是中国大枣之乡,我手里这款脆枣,鲜香甜、嘎嘣脆,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物质,现在下单有优惠。”6月10日傍晚,在顾家台村农产品展销中心直播间,28岁的村民顾盼正在直播设备前介绍当地特产。她身后,香菇、樱桃、苹果、筐篮等当地特产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短短一小时,30多人询单,卖出400多元。”

  之前,顾盼一直在北京打工,但生活成本高,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2021年初,顾盼回到老家,看到村里旅游、种植、箱包等富民产业搞得有模有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也想在家门口找到自己的增收路。

  看到直播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顾盼决定将网络直播带货作为创业方向,可既没启动资金,也没产品,如何启动成了让她发愁的事。

  “县里有支持创业的帮扶政策,我帮着打听下。”在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帮助下,从县农商行办下了5万元创业贷款;村委会还腾出一间屋子做直播间,免除房租;提供当地特色产品,卖出去再结账。2021年7月份,顾家台村农产品展销中心直播间正式营业。

  刚开始直播时,每天观看人数超不过10个。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村里举办的首届民俗文化节火热上演,炫酷的无人机灯光秀、优美的广场舞,还有各种特色民俗节目,顾盼打开手机进行直播,“观看人数一下蹿到3000多人。”

  这让顾盼一下领悟到,展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更受网友欢迎。此后,大山、大棚、果林、民宿等地总能看到顾盼直播的身影,直播账号的粉丝数量和黏性逐渐提升。“当年十一假期,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了1万元。”

  网络直播带货,火了线上,也火了线下。顾家台村的好货逐渐为人所知,许多公司慕名前来线下洽谈采购。顾盼说,不到一年时间,直播间总销售额已达18.8万元,其中线上销售约12万元,线下销售约6万元,月均收入1万元左右。

  为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今年以来,阜平县推出多轮直播电商人才培训活动。“直播电商是个专业活,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能干出来的。通过学习,自己系统掌握了电商管理、店铺运营,以及流量获取、运用、转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提升自己的直播带货能力帮助很大。”参加过多次培训,顾盼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直播电商的信心,“不但要当好网络主播,还要当懂技术、精业务、会直播、能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记者手记】

  一根网线,山里山外畅通交流一个样。原来“藏”于深山的阜平县顾家台村,借助一根根细细的网线,搭上互联网快车,当地农产品出山进城,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家家钱包鼓了,村民们依靠手中的一部部手机,开始上网买东西,天南海北的各类商品,通过网络架起的联通桥,进入这个小山村。如今村民们通过网络卖产品、订民宿、拍视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智慧新生活。

  从“北漂一族”到养老社区员工

  ——易地搬迁脱贫户如何实现稳定就业

  6月3日,端午节。张家口市张北县公会镇幸福港湾养老社区内,老人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动下,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舞动,笑声不断。

  组织策划此次活动的是席卫琴,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均出自她手。而现年仅35岁的她也是养老社区年龄最小的职工。

  曾经“北漂”数年的席卫琴,出生在张北县公会镇开地房自然村。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畅,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席卫琴也加入了打工热潮,但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收入微薄的席卫琴总是捉襟见肘。

  2019年8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席卫琴一家响应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搬进了公会镇集中安置区内100平方米的新楼房。

  搬家那天,席卫琴特意从北京回来帮忙,看着从住了数十年的土坯房搬进新楼房而乐开了花的父母,以及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她做了一个决定——回家。

  正在一家人为这“双喜临门”而欣喜之时,席卫琴的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 “父亲在最后的日子住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他特别幸福。”席卫琴说。

  席卫琴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找工作。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张北县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两区同建”,在安置区附近配套建设了特色西瓜产业园区、幸福港湾养老社区和幸福港湾扶贫工厂。

  2019年10月,席卫琴成为养老社区的一名员工。养老社区以照顾老人为主,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普遍偏低。年轻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席卫琴很快成为了养老社区院长助理,今年3月又被养老院委以新的重任,工作岗位调整为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社区的行政协调、对外接洽、档案管理、活动组织、员工培训等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养老院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效率大大提升。

  “我是学设计的,转行到养老行业一开始也很难适应。随着父亲的离世,看着年迈多病的老人,慢慢地我有了更为强烈的归属感。”席卫琴说,老人们情感特别单纯,只要你用真情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从心里把你当儿女,这在过去“北漂”的日子是感受不到的。

  入职以来,席卫琴每天呆在养老院的时间不低于12小时,她一心扑在老人身上。空闲之余,她向有经验的养老服务中心请教学习,同时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策划各种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她的工作热情带动了社区内其他家政服务员工的积极性,在她的指导下,几位“大姐”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写文件和制表。如今,面对各项工作,她都已“轻车熟路”,不但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方向。

  “放弃城市打拼回到故乡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这里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开始新生活的席卫琴感受到了浓浓的幸福感。

  【记者手记】

  一份工作,让脱贫户过上了有盼头的好日子。

  席卫琴回乡就业极具代表性。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很多的“席卫琴”。他们有学历、有经验、有理想,也有着同样生活在“偏远地区难以就业”的窘境。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里,不但农村的居住环境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也为更多的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

  住新房、拿工资、有社保,农民的精神气儿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两区同建”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职业的转变,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出彩人生。

  从普通农妇到产业工人

  ——“致富小院”如何实现农村妇女养家顾家两不误

  “我们村的脱贫户田群双可是不简单,5年前凭着学来的缝纫技术回家创业,不仅让自己家过上了好日子,还帮助10多位同村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平乡县寻召乡大宋村党支部书记赵顺波说。

  6月9日来到田群双住的农家宅院,大门口挂着“致富小院”的标识,正房西侧两间腾出的房屋就是缝纫加工车间,共设有9个缝纫加工机位。38岁的田群双正和同村妇女们一起,神情专注地为一家童车厂加工配套座套。“我们靠质量取胜,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光这批就有上万件。”她说。

  田群双家上有老下有小,原来和丈夫靠务农为生,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下。自从创办缝纫加工车间后,她精心选购了不同型号的全自动数控缝纫机,发动离不了家的同村妇女一起学习掌握缝纫技术,活干得越来越好,依托县里发达的自行车童车玩具产业,接到的坐垫、座套等加工订单越来越多,成为小有名气的一个缝纫加工点。包括4位脱贫户在内,在此务工的妇女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家家户户享受到了小康生活。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这个小作坊成为全县最早一批‘脱贫院子’,后来又升级为‘致富小院’。”田群双说,她爱人不久前到乡派出所当辅警,两位老人拿着养老金安享晚年,两个上学的孩子也几乎花不到什么钱,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时间自由,顾家的同时不耽误挣钱。”59岁的脱贫户张风格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干活一边头也不抬地介绍说,她婆婆腿有残疾需要照顾,丈夫做过手术,家庭收入主要靠她的计件工资和地里种的1亩金银花。现在正是金银花采摘季节,她一早采了10斤金银花,能卖个100多元,在这儿干到晚上又能挣个上百元,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谁家有事就先去忙,忙完随时过来干活。”田群双说,近年来大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金银花,一到农忙时车间人手就有点捉襟见肘。但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支持姐妹们家庭和工作兼顾,稳扎稳打不盲目地发展人手,免得农闲时有人没工位没活干。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车间大一点、人手多一点、姐妹们多挣点。

  “田群双的‘致富小院’越来越红火,现在都不敢敞开接活了。她的心愿村集体一定尽快帮助完成。”赵顺波说,这事已列入今年村党支部的工作规划,不久前就近物色谈妥了一处空宅子,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建成一处能容纳30个工位的缝纫加工车间,然后租给田群双扩大再生产,不仅能增加集体收入,还能让更多的妇女守着家挣一份稳定的薪酬,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在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平乡,类似的“致富小院”还有很多。当年,该县依托自行车、童车玩具、档案盒生产等县域特色产业,支持鼓励企业把一些手工生产加工环节放到农村,建起了上千个“脱贫小院”,带动了数千名农村群众居家增收致富。如今,脱胎而来的“致富小院”接续发挥着就业相对灵活、年龄和性别限制少、工作时间弹性大等优势,托起了那些离不开家的村民共同富裕的梦想,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加油助力。

  【记者手记】

  一个小院,托起多个家庭的希望。“灵活,自由,就近就业还能顾家。”这是记者在采访“致富小院”过程中听到的最集中的好评。

  在农村,以脱贫户为典型,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离开家乡、离开村庄。他们能否就近找到好的致富门路,直接关联着乡村振兴的效果。以田群双为例,通过创办“致富小院”带动一批乡亲就地就业增收,很好地解决了养家和顾家之间的矛盾。

  (记者 李连成 刘雅静 王永晨 蔡计锁)

  

  

  


原文链接:http://sjt.hebei.gov.cn/h/c/i/353429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