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词语,它包含着人们对于乡土的眷恋,那种特殊的情感。在中国,每年的春节,各行各业的人们,不管平时在离家多远的地方,都要想方设法地回家,去追求他们对于乡土的情感。《乡土中国》就像一把开启每个人心中乡土社会情感的钥匙。“乡”字在中国汉字里泛指小市镇、家庭久居的地方。在甲骨文中,“乡”字像二人对食,有一种和谐的感觉在其中。土,在中国汉字中寓意着生命生长所寄托的自然环境,包括大小城邦、国家,都需要“土”来承载其中各种生命的运行。所以“乡”“土”二字,连起来,就是一种承载家庭久居的地方,它是富有生命力的词语,这其中的奥秘,也许需要岁月的经历才可以有所领悟。
第一次读到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我内心触动很深。这本书,就像有一股强大的引力,把我拉回年少时曾经生活过的土地,那一片平凡的大地,黄土高原上的点点滴滴。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我,对于“乡土”的概念有着切合实际生活领悟的体会,对于书中的内容,理解起来,十分方便。“乡土”,在我看来,包含着一种对土地、对家庭的特殊而又浓厚的情感。特殊是因为,这种情感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在其中,不像爱情等,人们对于乡土的眷恋是自愿的,即使这片土地有着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矛盾,但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她的眷恋。浓厚是因为,这种对乡土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深刻的,年长的人比年轻的人,具有对乡土更加深刻的情感,他们会记得这片土地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每一片庄稼、每一户人家。这种情感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变得深刻。离家的人们,对于故土都有着强烈的思念。1945年内战结束,国民党败逃台湾的时候,楚云飞就带走一捧大陆的土。相信他心里知道,这是他与故土的永别。对于后者,我深有体会,我自己就是离家很远的,每次想起故乡,就会面向故乡的方向眺望,我心里明白,故乡就是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地方,无论身在何方。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人老了,总是要回到故乡那片具有情感的地方。
《乡土中国》一书中,有些许概念我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个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这些网络看起来有些独立,但细细寻找,总是会发现其中的各种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上,乡土社会的基层,人们之间都是一些有着血缘关系的群体拼凑成的整体,这样的拼凑不是简单的汇合,它把人们的关系紧紧的拉在一起,这样一来整个乡土社会的基层就是一个团结有序的整体,大家一起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去劳动,也一起维护着自己乡土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关系网络之所以总会找到关联点,是因为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形成的一种“和”的思想。人们总是比较乐于结交新的朋友,邻里之间也通常会保持很友好的气氛。这样的“差序格局”,不仅仅是一种关系,它也更加体现里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味道,就是我下面要说的第二点“礼治秩序”。在我的老家,有一些年长的老人,他们凭借比年轻人丰富的社会阅历或者处事经验,被人们尊敬。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乡土社会的基层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乡土社会几乎所有的大事,例如婚丧嫁娶,都需要这些老人的参与。他们就像这个乡土社会基层的“法官”,处理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矛盾,即使他们并不代表真理或者完全正确,至少人们还是乐于去听听他们的观点方案。在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层,“礼治有序”体现的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也充分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礼”至今还在中国社会发挥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这样的“礼治有序”,促使这个小小的乡土社会变得十分的和睦,大家处事都规规矩矩,有礼有节,这也使得这个乡土社会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中国,很少看到有乡土社会基层瓦解的例子。这样的“礼治有序”实际上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可为什么这样的人治也会为大家欣然接受呢?礼是一种社会规范,规范是人们都普遍乐于接受的行为准则,既然普遍接受,那么礼当然会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了。所以,不是说先有了人治、礼大家才被动的接受它,而是人们长期的生活中,主动产生了人治、礼,人们才将他们抽象出来而已。
这本书中提到的“男女有别”和“血缘与地缘”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男女有别”乍一看,似乎跟乡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中国社会,毕竟不同于西方,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女有别在中国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有着其自身的含义。首先,男女有别它是一种分工。在乡土中国,男人代表着劳动力,维持乡土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女人是维持乡土社会繁衍不断的身份,在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扮演着居家的角色。乡土社会靠男女的默契配合,不断的发展壮大。男女的亲密感情和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来配合每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随着长时间的相处、生活慢慢产生的。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新的定义。我的家乡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就拿我的家乡来说,男女有别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女人不能穿着暴露的衣服,这里的暴露,要求很高,就是露胳膊露腿都不被允许。也许这样的文化不是积极的,但是这里就是提到,想表达“男女有别”的含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另一个概念“血缘与地缘”。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些许具有血缘关系的部分组合到一起的,这些人一般都是同姓。在中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基层的乡土社会的名字都是带有姓氏的,“赵家庄”、“刘家堡”等等,这就是一种血缘的体现。人们总是十分重视血缘的,这样一个有很多血缘关系的人构成的乡土社会,就像一个大点的家族,由此使得这样的乡土社会更有生命力。“血缘”是中国乡土社会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走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之中,你能处处感受到这样的血缘带给你的便利和亲和感。在西方国家,他们的村落没有这样明显甚至就没有血缘关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层,这样的血缘,造就了乡土社会的规模。“地缘”一词,大概就是在说乡土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很少看到独立于乡土社会的基层存在,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与邻为伴,小到家与家之间,大到每一个乡土社会之间。这种“地缘”的存在,对于乡土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由于地缘的存在,每一个乡土社会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与相邻乡土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如何与其相处?这样的一种思考,促进了人们对于“和”这一概念更加深入的理解。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对于我们参考现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其意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之前,是一家人,在印巴分治期间,双方爆发了数次战争。也许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乡土社会中,会给他们一些启示。
这本书的最后,我还想说,在任何乡土社会中,都存在“私”这样的东西,这是人的心理的本质,无法消除,每个人都想去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小小的乡土社会又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所以乡土社会能不能保持健康的存在,一大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处理“私”的存在。
《乡土中国》内容十分丰富,细细品味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费先生所著时间及乡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与我自身经历的乡土中国有着高度的匹配,所以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感同身受。乡土社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它对我内心的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场磨炼,都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块深深的印记。乡土社会,那片养育过我的土地,我还依稀记得那里的每一处,记得曾经玩耍过的地方,跌倒过的地方。我忘不掉那里带给我的快乐,忘不了那样的生活,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向往过外面的世界,到老了,也要落叶归根。(作者:派出审计二处 田飞虎 编辑:于聪 审核:杨奉宇)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sjzc/sjwy/202212/t20221227_38984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