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审计厅在某集团经济责任审计中,面对企业近三年组织了上百次招标,且由不同子公司分散实施的情形,审计组利用大数锁定招投标问题疑点,进而现场核实,发现了联合体中标人资质与规定不符、串通投标等问题,相关责任人员被问责处理,集团公司通过修订相关制度,健全内部控制等措施,从根源上堵塞管理漏洞,建立起防范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了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
一、靶向发力,从数量庞大的标段中筛选出疑点
根据审计方案的分工安排,两名审计人员需要在一周内完成集团公司本部及所属子公司招投标方面的审计。审计人员从厅内招投标基础数据库筛选出,该集团公司本部及所属子公司近3年作为投标人组织招标和作为投标人中标的标段共计524个,如何高效精准的找到问题标段,重点抽查,是破局的关键一步。通过对跨部门、跨行业间数据挖掘分析,使用SQL语句编写数据模型,筛选出9类问题线索,线索涉及183个标段,问题主要为:先开工后招标,同标段不同投标人的联系人等在同一单位缴纳社保,同标段不同投标人的股东相同,投标人与特定招标代理机构、特定招标人相遇中标率畸高等。要抽查183个标段的纸质资料,审计工作量还是超出了规定的审计时间,因此审计人员采用叠加分析、穿透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缩小抽查范围,锁定问题性质较严重、存在问题可能性大的标段。
二、抽丝剥茧,从千头万绪线索中锁定重点
按照问题的严重性、精准度,以及核实的难易程度进一步筛选问题线索,进而现场核查取证。对183个标段问题线索逐一甄辨,运用叠加分析、穿透分析技术,筛选出45个重点抽查标段。
一是运用叠加分析技术。依据9类问题线索的严重性和精准度赋以权重,对行为主体进行聚类分析,计算每个行为主体存在问题的分值,分值越大,存在问题可能性就越大,问题也越严重。一个招标人或投标人存在一个线索有偶然性,但存在多个问题,恐怕就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按招标人分析,集团所属三级子A公司同时存在9个问题,二级子B公司同时存在8个问题;按中标人分析,多次中标该集团公司项目的X民营企业同时存在9个问题、Y民营企业同时存在5个问题,Z民营企业同时存在2个问题。这种种的“巧合”叠加在一起,偶然性就量变成必然性,问题线索更加精准、指向性更强。
二是运用穿透分析技术。首先结合股权关系数据穿透,利用市场监管数据,分析中标的企业股权关系,Y民营企业为3位自然人出资企业,无法继续穿透。但另一个线索引起了审计人员的高度警觉,A公司的股东为B公司、X民营企业、Y民营企业,穿透分析中股权关系与叠加分析出问题数量较多的企业不某而和,因此将核实的重点锁定到A公司,及其股东X民营企业、Z民营企业。其次结合税务、工商数据穿透,A公司是某领域专业承包二级资质,资产、收入规模较小,且纳税额较少,X民营企业是某领域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资产、收入规模大,Z公司无相关领域专业承包资质。
三、水落石出,验证落实大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调取A公司及其股东X民营企业、Z民营企业有关的16个标段的纸质投标文件,进行线索核实,核实时重点关注了关联企业交易、招标文件投标资质、人员交叉投标等情况。通过查阅招投标资料发现,A公司、X民营企业、Z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X民营企业为联合体牵头方,中标了该集团公司组织的2个项目,中标金额超亿元。但在联合体中标时,为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仅提供了X民营企业某领域专业承包一级资质,隐瞒了A公司某领域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因以联合投标体中较高资质等级单位确定资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的规定。
四、深挖细查,起底招投标背后的“猫腻”
审计组对已落实的问题进行研判,决定进一步对A公司及其股东所涉及的标段深挖细查。审计组根据所调取的招投标纸质档案,补充完整我厅招投标数据库中缺失的一些字段,如未中标企业授权委托人、报名人、投标单位签到表等数据信息,主要关注办理投标事宜的人员身份证号及手机号码,从而进一步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补录,发现了A公司2名职工,却代表X民营企业、Y民营企业单独投标1个项目,且招标人均为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存在串通投标嫌疑。
审计人员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对串标问题疑点进一步挖掘分析,将A公司通讯录与社保信息中的职工联系方式比对,本应一个手机号码对应一人、对应一户所在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却发现,同一期间,一个手机号码对应一人,但该人在招投标信息中代表的投标企业,却与缴纳社保的企业不一致,从而找出了8个标段投标人互相串通投标的问题。经查阅纸质招投标档案和与A公司相关人员谈话,查实了串通投标问题。(作者:投资审计处 赵靓 编辑:于聪 审核:杨奉宇)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sjzc/sjjl/202301/t20230117_39224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