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文 > 正文

审计监督如何服务数字化经济?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数字化正在颠覆世界的运作方式,而且影响速度正在加快。审计行业也需逐步开始从信息化向新兴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进步,以应对被审计单位快速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满足公众、监管机构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审计服务信息化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审计部门所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1.数字化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监测工作的延伸。非现场审计监测是促进数字化审计转型以及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审计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所谓非现场审计监测,是说在审计部门的日常审计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连续地收集、分析、查证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数据和资料,及时得发现管理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这种非现场审计监测相较于审计人员的现场审计,更全面、更时效、成本更低、规范性更强、效率更高。如通过数据融合分析,局内的大数据审计团队依托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对比分析,变单点审计为多点审计、离散审计为连续审计、局部反映为总体反映、个别揭示为整体揭示。针对48项专项资金建立了60余个关联分析模型,向同步实施的各审计小组下发了分析结果20余个,现场取证率达到了75%,有效得提高了现场审计效率。由此可见合理运用非现场审计监测,是审计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二者同脉同源,相辅相承,互相促进。数字化转型助力非现场审计监测的发展,非现场审计监测又推进了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对提高审计的全面性、针对性、前沿性、时效性,促进审计规范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内审监督,自身查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进一步规范。并且针对在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横向剖析,也可以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到纠正方式,从处理处罚、整改问题,到更加注重问题的“治标治本”,实现审计监督的横向发展,更进一步扩宽审计监督效能的宽度。

  2.数字化审计手段提升方面的延伸。现代审计,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在发展中不断地汲取科技进步的成果。近几年的数字化为主的大数据分析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很多审计人员早已从手工作业转向线上作业,从手工统计分析转向了通过审计软件和审计模型开展审前分析。 随着近些年海量数据的增加与信息化的普及,审计人员基本可以从信息系统来获取绝大部分数据,上级部门也想通过此来获得对风险和内控最全面的评估,进而了解组织和机制存在哪些严重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分布。在护航城阳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方面上,区审计局大数据审计部门就构建时空数据审计模型,通过应用时空数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天地图、谷歌地图等,并结合“3S”技术进行辅助分析,通过图层分析出疑点图斑,将疑点图斑导入奥维互动地图手机版定位,进行实地核查,通过实地核查时运动轨迹用手机记录,手机记录实地核查数据再导回电脑版奥维互动ARCGIS的方式,以此力促自然资源局加强基本农田、临时用地管理。通过数字化分析,审计工作从根本上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如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挖掘审计价值、实现精准审计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审计人员更加宏观得观察趋势和动态,方便对组织的业务方面有更规律性的认知,亦可以避免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操作性、执行新方面。但目前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比如并非所有审计人员都具有数据分析的基础技能等等。

  3.自上而下推动审计手段转型升级。首先,上层领导要高度重视数字化审计转型,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数字化审计理念并要求各部门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不折不扣得贯彻执行。加强数字化审计对于现实审计工作而言并不只是审计手段的提升,而是在当今项目业务数据化、模型化、批量化的背景下大势所趋的必要的变革。随着被审计对象的项目以及业务等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全流程网络化和电子数据化,如评审过程由算法模型完成,资金管理依靠非现场技术手段批量化处理等,而诸多业务审计可能会面临无纸质档案可查询的状况。因此,审计必须主动适应业务发展模式,相应提升技术手段,将数字化审计提升至审计战略高度,由上至下推动审计手段转型。

  4.模型重复利用、结合实践应用改进更新。数字化审计的一大优势为模型结果可重复利用,但仍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实时创新与改进,为使审计效率最大化,需要建立数字化审计思路交流机制,促进优秀审计思路的推广运用。一是在每次审计项目进行过程或结束后,向模型建立人员反馈模型使用效果,及分享在审计实务中发现的可模型化的风险模式,不断优化和扩充数据模型。二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期得牵头组织审计人员开展技术交流,进行经验汇总,结合研究型审计的进行,研讨已有数字化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可改进的方法,最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已有模型进行优化更新。

  5.弱化数字化审计技术门槛,强调审计思路。部分审计人员过高地强调数字化审计的技术门槛,从而降低了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在现有的审计人员构成中,资历比较老的审计职工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现场检查经验,新进的年轻技术性员工则比较擅长数字化审计的技术手段,这也从侧面说明,二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许多审计人员把数字化驱动想得过于复杂与神秘,通俗来讲,数字化驱动就是要先动起来。首先把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并建立分析模型。其次,把已经建立分析模型的分析工作不断改进和优化,同时修订分析模型。在此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只要在审计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改进数据的质量,最后终会从审计的视角发现某些问题的规律。审计人员必须从数据入手,不能让数字化审计只停留在概念阶段,只有通过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分析,才能发现未来适合审计发展的道路。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2/5/25/art_89387_103209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