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研究 > 正文

【工作研究】浅谈社区食堂可持续运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5-07     来源: 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民以食为天,社区食堂不仅向老、幼、残等困难群体提供优惠饭菜,而且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可堂食、可打包,就餐形式多样,有效解决了居民“一餐热饭”难题,进一步织密惠民便民服务网。但威海市审计局在组织开展社区食堂审计调查时发现,目前,社区食堂存在政府“导航”作用发挥不充分、“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可持续运营面临较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管理政策、加强部门合作、强化资源共享等审计建议,推动社区食堂建立长久“飘香”之道。

  一、社区食堂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导航”作用发挥不充分。社区食堂建设初期,各市区制定了社区食堂建设实施方案,但实施过程中未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完善管理办法。个别市区制定的实施方案缺乏对社区食堂停业后经营主体变更、补助资金发放、预付卡退款等事项的规定,退出机制不明确;对优惠套餐受惠群体界定不明确,实际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

  二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为鼓励餐饮企业、社区积极参与社区食堂建设,政策规定将根据社区食堂运营情况向食堂经营主体发放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其经营所需的水、电、暖、燃气均执行居民价格,对租赁房屋的经营主体适当给予房租补贴。实际执行中上述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因预算编制不及时,主管部门未及时根据社区食堂运营情况,向食堂经营主体发放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街道办事处未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加重社区食堂运营负担;另一方面,因供电和供暖费用由物业公司代收、未单独设置电表等原因,部分社区食堂水、电、暖、燃气未执行居民价格,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是社区食堂“造血”能力不足。由于建设初期投入较大、客源不稳定等因素,社区食堂普遍运营压力较大。如果扣除政府各部门支付的建设、运营、租金等补贴资金,目前盈利的社区食堂中超半数食堂将面临亏损,运营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扶持,社会就餐人数较少,“造血”能力不足,可持续运营存在困难。

  四是社区食堂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社区食堂在运营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老年人饮食习惯和就餐需求,在饭菜口味、软硬度、就餐时间、饭菜价格等方面设置不合理,导致周边社区人员就餐意愿不强烈。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就餐人员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菜量少、口味差、菜品种类少和菜价高等,社区食堂运营企业未根据就餐人员需求及时调整菜品口味和种类,导致就餐客源不断流失。受人员力量、成本限制,部分运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未根据就餐人员需求调整食堂开放时间、未向行动不便人员提供送餐服务,个性化需求不能满足。

  二、推动社区食堂可持续运营的审计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社区食堂作为一项重点惠民工程,应充分发挥其公益属性。针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受惠群体不明确、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主管部门及时细化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明确的退出机制和受惠群体范围。建议民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社区食堂服务质量、硬件设施、就餐人次、就餐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根据考核等级及时发放补贴资金,提升监督水平,充分激发运营企业积极性,引导社区食堂持续向好发展。

  二是加强部门合作,落实政府扶持政策。社区食堂建设初衷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就餐人群单一,运营企业盈利空间较小。在建设社区食堂时,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建、扩建社区食堂,或引导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服务,将社区食堂与日间照料、老年娱乐等多种功能合并,提升社区食堂吸引力,同时降低房租、人员工资等成本支出。社区食堂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改等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协助经营主体办理相关手续,推动社区食堂相关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减轻食堂经营主体经营压力。

  三是吸引社会人员就餐,提升“造血”功能。社区食堂运营企业应根据运营情况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适时更新菜品种类、调整饭菜口味以增加就餐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区周边居民前来就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食堂助餐服务,将社区食堂与周边机关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整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社区食堂营业收入和资源利用率。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社区食堂运营企业及时了解老年人就餐需求,自行开展调查或根据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时调整饭菜口味、菜品价格等。增加饭菜种类,菜品价格分高、中、低档,以适应不同收入人群的就餐需求。根据老年人需要,适当增加单点、打包、配送等服务,丰富就餐形式,吸引社区周边居民或商铺工作人员前来就餐。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3/4/27/art_89388_103472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