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审计机关应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好审计维护政令畅通、促进令行禁止的职能,立足审计主责主业,创新审计实务,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信息化审计时代的今天,如何以研究型审计等改革创新方式更好赋能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型审计是履行新时期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审计机关建设项目的有效途径,是聚集主责主业的科学方法,是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历史背景
2021年初,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2022年初,审计长侯凯提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第十条指出,要“创新审计理念思想,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上述事项表明:国家对“研究型审计”越来越重视,要求在实践中有效推进研究型审计。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正转变观念,不断树立研究理念,增强研究意识,用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开展审计,如何以研究型审计赋能审计监督成为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研究型审计的理解有偏差
部分审计人员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研究型审计。有的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对理论和课题的研究,写几篇理论文章、做几个科研课题就算研究型审计。而且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个别人员还把审计任务和研究型审计割裂开来,觉得审计任务较重,没时间再去做理论研究。
(二)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以往的审计模式大部分按项目类型分别开展审计,不同类型的项目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整合,导致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可能在同一时间接受两个审计组的审计,容易导致重复审计和审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也导致审计资源紧张,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审计机关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另外,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往仅在审计项目中设置业务主审的方式无法强化大数据审计和信息化审计的优势,审计深度和审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制约了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研究型审计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各地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方式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形成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体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尚缺少具体的考核办法,导致审计项目没有按照研究型审计的质量要求来开展,没有将创新的要求纳入具体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创新审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检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一是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基层审计机关缺乏审计骨干人才,目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年龄偏大,审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30岁以下的审计人员较少,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审计队伍存在断档缺位,审计工作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复合型审计人才紧缺。大部分审计人员仅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最多的是审计专业或会计专业,而计算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同时掌握审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在大数据审计的背景下,无法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审计工作受到严重制约。
三、以研究型审计更好赋能审计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研究思想认识
要加强研究型审计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研究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包含审计一线骨干人员,从整体上规划设计、统筹协调推进,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引导审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研究型审计工作,发动全体审计干部职工,深入研究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和理论修养,培养和提升政策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站在宏观角度上剖析问题根源,有效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助力打造高效廉洁政府。
(二)优化审计组织方式,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一是实行“融合审计”,促进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依托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类型的审计监督,积极开展融合审计,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避免重复审计和数据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及时共享审计资料,有效整合审计力量,拓展监督内容,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二是广泛推行“双主审”审计模式,促进审计业务和数据技术的深度整合。在审计项目中同时设置项目业务和数据分析主审。在审计调查、收集审计数据、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等环节,由两名主审共同参与,审计业务主审主要负责数据延伸调查、数据疑点核实和审计文书起草等工作,数据技术主审负责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审计等,“双主审”团结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梳理审计查出问题,深入分析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形成典型案例展开深层次剖析,挖掘问题根源,深化数字化审计实施方式,最大力度地发挥审计监督效能。
(三)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基层审计机关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突出对研究型审计工作开展评价和考核,促进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一方面,要树立以审计项目为导向,做优研究型审计。在考核评价中,着力提升审计创优意识、营造良好的“争优创优”氛围,另一方面,要树立以理论研究为导向,提炼审计项目成果,做好审计工作“后半篇文章”。号召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参加理论研究和课题案例征集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另外,适当增加数据分析成果和整改追责的考核得分等,构建审计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将审计投入、产出等纳入考核,使审计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四)培养复合人才,打造过硬审计队伍
一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理论知识培训。可以采取网络培训、面授等方式,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审计及数据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计算机基础技术、SQL、Python语言、数据库、数据采集、转换、分析等技术,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理论知识。
二是组织审计项目实战培训。根据审计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通过审计组长开讲、审计案例讲解等方式,就以往审计案例中同类审计项目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展开讨论学习,针对具体审计项目讲解审计思路和组织模式,讨论学习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等,根据审计项目类型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全面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
三是建立“双导师”制度。对新入职的审计人员实行“双导师制”,由科室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担任业务导师,促进审计新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步快速提升,既能充分发挥审计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又能提高年轻干部的审计实战能力,促进审计队伍快速打造成作风务实、业务精通的审计铁军。
四是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人才库建设。一方面,在全体审计人员审计业务水平总体提升的前提下,挖掘建立研究型审计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审计人才库人员参与重要审计事项的研究和审计业务交流,使其在实践工作中能够为国家审计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咨询。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研究型审计人才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各类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审计新常态,打造技术过硬、本领一流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3/7/21/art_89388_103552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