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凯审计长指出,要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时,要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构建审计研究闭环链条,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审计成果质量。
一、审前调查阶段
审前调查的目标就是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形成一份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
一是深入学习研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明确了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重点、工作组织安排等,是开展审计项目的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研究审计工作方案,吃透署审计项目的立项意图、政策背景,广泛关注审计项目的舆情动态、资讯信息,依托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库,提前搜集审计项目的关联数据、法律法规。要紧盯行业政策制度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掌握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观点意见和改革建议情况,做好舆情线索和热点焦点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充分了解区域、行业和领域特点。
二是充分调查研究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研究在前文已有论述,审前调查阶段要在日常对被审计单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发展状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结合审计工作方案明确的范围和内容,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关联数据精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特征、突出问题、重大风险等,结合以往年度被审计单位或其所在行业、领域审计(含内部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和整改情况,有的放矢地精准画像、锁定重点,为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重点打下基础。
三是研究确定审计事项及重点。针对调查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围绕审计目标,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将审计内容明确到具体审计事项,同时应逐项、逐笔明确审计的方向、要回答的问题和可能的结果。还应从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金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等方面,评估重要性,制定审计事项清单。
四是研究选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某一审计事项,可能有多种实施的路径和方法,结合审计技术方法模型库,选择最有效、便捷和经济的路径;对有些审计事项,常规的审计方法可能不适用,需要研究特定的突破方法,并纳入审计技术方法模型库。
五是研究合理分配审计组的资源。根据审计事项的特点和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合理安排分工。对重要审计事项,指派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承担,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
二、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发现审计问题,收集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形成取证底稿。这一阶段应当通过以下工作来做实研究型审计:
一是聚焦微观,查深查透。针对具体事项和问题,必须要查深查透,要做到证据完备、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可行,这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审计报告与审计实施阶段的取证工作应当是密不可分的,不宜割裂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也是做好研究型审计的应有之义。发现的具体问题好比是“点”,最终的审计报告就像是“面”,研究就是一根针,将这些“点”串成“线”、绣成“面”,研究的细就像绣花针绣成美妙画卷,研究的粗就只能绣成粗枝大叶。对单个问题事项取证时,就要进行系统的思考,还要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揭示和反映问题时要往深里多思考一分、多研究一层,既要把原因了解清、分析透,还要厘清问题的责任主体,研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建议。审计小组要根据审计事项清单及时召开碰头会、业务会,集体研讨审计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集中学习解读相关政策法规的关键条款和要求,实现群策群力、共商共享。
二是研判宏观,见微知著。在查出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典型问题“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点带面,见微知著。既要善于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演绎路径做到整体把握、层层聚焦、锁定重点、揭示问题;也要善于透过审计发现的各类具体问题,按照“后果—原因—规制—政治”的归纳路径去分析表象、研究机理、提出建议、督促落实[胡尊锴:审计机关应在破除“规制俘获”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审计研究报告》2021年第47期,P12-13]。比如在党政经责审计中,利用掌握的政府购买服务数据,分析购买服务的成本利润有无明显偏离合理区间,进而沿着资金利益流向排查有无借助公权力谋取私利,直至研判有无滥用规则扭曲利益分配格局,致使决策层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等问题。
三是捕捉苗头,及时反馈。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定期集中研究审计发现的主要风险问题和重点案件线索,对于重要事项特别是可能构成重大违法或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要及时按程序向特派办报告,在检查范围、方法、人员和时间等方面做出特别安排,重点突破。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超出审计工作方案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组织项目的业务司进行反馈、提出建议,根据业务司的统一部署,完善审计实施方案、抓好落实。在现场实施阶段,结合疑点挖掘、问题核查、定性定责、成因分析、对策建议、信息组稿等工作环节及审计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式研究,注重横向联动,打通不同行业、领域,实现综合研究目标。
三、审计报告阶段
在审计报告阶段,要从总体上研究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规律、趋势、特征以及重要性程度,为被审计单位把脉问症、对症下药,实现治已病、防未病、精准画像。审计报告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是发现问题的简单罗列、堆砌,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一是系统梳理。围绕一个清晰的主线和若干明确的观点,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提炼、取舍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清问题的主次,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涉及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
二是研究反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尤其要对审理意见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研究,站在不同角度审示这些问题和结论,必要时还应当征求监管部门等外部专家意见。
三是提出建议。从制度适用、机制运行、体制设计逐层上溯分析研判,提出具体的可批示、能落实、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
四、审后评估阶段
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对项目成果、组织方式、分析模型,技术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客观分析好的做法和不足,完善“四库”,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并为以后项目开展打好基础。
一是总结项目经验。及时组织召开项目总结会,从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到审计现场的组织管理再到方案的具体实施,对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提炼固化经验,查找反思不足,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该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模式,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归纳审计方法。对成功案例进行解剖,从审计背景、审计线索、遇到的困难、审计思路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认真回顾梳理,对审计过程中的方法思路、信息化审计技巧、疑难问题突破等方面进行归纳,纳入审计技术方法模型库,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三是完善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库。对于项目期间收集到的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资料,应当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按照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库的格式要求,对相关文档资料进行标准化,做好入库管理。
四是建立整改跟踪机制。对审计报告、线索移送等反映的问题纳入被审计单位审计成果库,实行逐项编号、跟踪督促、情况反馈、整改销号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审计成果落到实处。对整改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报告。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1年秋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朱钊、王洁)
原文链接:http://audit.jiangxi.gov.cn/art/2022/1/13/art_28577_38331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