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夜晚,月亮明亮如银盘,星星点点,仿佛是碎银散落。在这灯火辉煌的时刻,街头巷尾,花灯如织,人潮如海,红彤彤的光影映照出人们的欢声笑语。但其中一盏灯笼,却与众不同。那是一盏手工扎制的灯笼,虽不如市面上的精致,但却别有一番韵味,这灯笼出自我父亲之手。竹蔑、红纸、金边,在父亲粗糙的大手中,变成我记忆中最亮的灯笼。
父亲是位修车工,平日早出晚归、沉默寡言。但每逢元宵节,父亲都会抽出时间,亲手扎制灯笼。父亲先是精心挑选出竹子,再将其剖削成条,裁剪出适当的长度和宽度,父亲告诉我这叫“破竹成篾”。一条条竹篾经过父亲打磨,光滑无刺且坚韧轻盈。我曾问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于扎灯笼,他淡淡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能忘。”
竹篾在他指间弯曲、交叠,如同音乐的旋律,流淌出岁月的节奏。那些图画、剪纸更是父亲的一番心血。花鸟鱼虫、亭台楼阁,都是他心中美好的寓意和祈愿。每次灯笼扎制完成后,父亲都会亲自点亮,交到我的手上。灯笼的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帮我看清脚下的路,我提着灯笼,高兴地跑出很远,远远的回头遥看父亲,他的脸庞格外柔和。我永远记得那些五光十色的灯笼上,有“年年有余”的鱼,有“花开富贵”的花,还有“平平安安”的蝙蝠。
成家立业后,每个元宵节我都回家,为的就是接过父亲手中的灯笼。这个元宵节,我带着女儿一起归来,父亲带着老花镜坐在院子里扎灯笼,女儿在旁边好奇看着,跃跃欲试。“姥爷,我也要学扎灯笼!”“好!来,先学折纸。”父亲应声而答。风吹过,掀起父亲头上缕缕白发,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味道。
傍晚,天上月圆。女儿一手提着一个灯笼,父亲仍如我小时候一般,亲自把灯笼点亮。
“妈妈,你看,这两个灯笼都是我和姥爷一起制作的,这个灯笼上面是雄鸡,雄鸡报晓,天下太平!”女儿指着左边的灯笼解说,然后又指向右侧的灯笼,“这个灯笼上面是祥龙,龙腾盛世,幸福安康!”
父亲望着女儿,笑着说:“妮儿,姥爷把这手艺传给你了,以后年年陪姥爷扎灯笼!”“太好啦!我是姥爷的接班人!”女儿开心地答应。这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温暖。
我父亲曾言:“灯笼虽小,却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的象征。”那时的我,不解其意,只知灯笼的美,却不知其中深藏的寓意。如今明白这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华夏儿女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它承载着团圆、幸福、和谐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2/7/art_89390_103689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