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言而喻。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内部审计在监督国有资产、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领导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队伍建设不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领导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独立性、权威性不够。部分国有企业更关注生产经营、重视经济效益,认为内审工作是非增值的辅助性环节,致使内审机构没有独立设置,与其他部门联合办公,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各类监督资源有效整合不够。内审机构没有与纪委、监事会等其他监督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无法充分掌握并研究上级巡视反馈问题、外部审计发现不足、内部纪委掌握线索等信息,在凝聚监督合力、打造全域联动格局方面有待改进。
(二)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内部审计覆盖面较窄。部分内审机构侧重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对经营管理方面关注较少,致使审计工作存在片面化和局限性,无法提供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建议。其次,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不健全。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部门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当下改”和“长久立”方面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措施,容易出现屡审屡犯的情况。
(三)内部审计数字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内部审计依赖于查书面资料、翻书面凭证等方式,审计过程多为事后、定期和样本检查。但随着国有企业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业务量的快速增加,传统方式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业务时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审计需求。有的尽管搭建了数字化平台,但部门间数据未能有效共享,“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数据赋能亟待加强。
(四)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一方面,人员力量配备不足。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发展规模、业务板块等情况,科学配置内审人员,致使出现内审人员数量较少、年龄较大、层次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国有企业内审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生产运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实际工作中,精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较少,多层次、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存在不足。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发展的思考
(一)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明确党委书记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党委对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审计计划等事项进行研究。同时,集团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通过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重大事项报告、加强问题研判、督促落实整改等方式,从公司管理层面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协同监督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检查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定期会商、合力整改等机制,推动构建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大监督格局。
(二)提高内部审计监督效能。一是加强内审项目管理。采用全方位审计视角,内部审计既要关注传统的财务报表和合规性问题,还要深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等非财务领域。根据企业经营活动和风险状况,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保证关注点集中于高风险和核心业务领域。二是提升问题整改质效。深化成因分析,建立整改督查机制、挂账销号机制和整改长效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闭环。定期开展整改“回头看”,确保整改工作扎实推进、有力有效。
(三)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化科技赋能,国有企业可以构建“业审一体”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内部审计相关数据,实现制定审计计划、发现问题、生成审计报告的智慧化管理;另一方面将内审信息系统与“三重一大”资金、决策、内控、投资、财务、运营等业务信息系统相融合,整合来自企业各个部门和系统的数据,利用信息化平台对企业运营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问题。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风险进行预警和预测,提高内部审计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四)抓好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考虑企业规模、业务范围等因素,通过引进、培养、交流等方式,科学配备内部审计人员。聚焦审计理论、审计方法、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强化专业知识培训;聚焦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操作方法和考核指标等,强化内控制度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开展内审项目等,强化实践培训。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和认证,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以提升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为护航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5/31/art_89388_103765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