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作为一项建立在审计实务基础之上,与审计实务高度融合的应用型研究,大力开展研究型审计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成果水平、促进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审计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实践中,受限于各种因素,研究型审计的推进始终稍显缓慢。
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提升基层审计工作质量。基层审计机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工作始终,以事实为依据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合理判断定性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深入的制度建议,能够更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进一步优化基层审计工作成果。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能够提升审计人员深入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审计人员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注重审计实践和理论的同步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理论层次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体检”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质量,进行充分研究后,审计报告内容必然更加有含金量,能够更好地指导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整改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一审多果,对被审计单位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扩展到其他审计监督对象,所发现的问题也可以为其他单位的审计提供有益借鉴,挖掘审计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 研究型审计的发展要求
(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为理论提供支撑。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说明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也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综合考虑。
(二)做到提升审计工作绩效性。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开展研究。注重运用系统性思维,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进行整体把握。对审计实施工作精心设计,研究行业政策,积极主动开展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研究成果的分享与讨论,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三)做到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能将审计成果仅仅局限于审计报告,要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还要总结项目成果,提交审计信息或审计专报,服务本地区党委政府决策,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推动出台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对于审计过程中的亮点和创新,也应形成专门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运用,
三、基层审计机关推进研究型审计面临的困境
(一)研究型审计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目前,研究型审计尚未建成从上至下系统内部统一的工作机制,基层审计机关在缺少标准和先例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型审计存在一定难度。
(二)基层审计机关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许多信息依赖于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单位提供,在很难通过爬虫等较为客观的计算机手段获取信息的前提下,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
(三)基层审计队伍能力有限。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普遍较少,且需负责多个审计项目,对于审计项目的研究深度相对比较有限。
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站位。审计人员要牢记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的讲话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全区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和政治领悟力。二是引导审计人员自觉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和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系统化视野开展审计项目,做到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切实发挥“治已病 防未病”作用。
(二)加强总体组织引导。一是尽快推动建立健全研究型审计工作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应出台研究型审计实施制度(办法、意见),包括成立研究型审计工作指导;审计组在制订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同时,确定配套的理论研究专题;在实施审计项目的同时,同步开展审计理论专题研究资料收集;在撰写审计报告的同时,根据本次项目的研究成果,部署撰写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出具研究型审计工作的考核评价,力求多出成果、出“真有用”的成果。二是创新业务组织方式。践行“审计一盘棋”的组织方式,“强化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初期组建分析团队时,选取有项目相关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形成初创团队,并在完成背景情况研究后,对后续进入项目的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基本保障每个成员都能熟练掌握该项目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后续研究论文的完成可以由本机关内部专业审计研究人员配合完成。三是加强系统内联动。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审计机关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差,且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等一般都弱于上级审计机关,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内部加强信息同步,上级审计机关加强对下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充分请示上级审计机关,充分拓宽基层审计人员视野,避免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信息茧房”。
(三)建立健全项目库。研究建立有效项目库,形成对审计事项全生命周期审计。一是试点项目库建设。围绕本地区经济热点、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隐患问题等,每年研究下年的审计重点项目,并请示上报上级审计机关分析研究。二是完善审计项目库。在每年的审计过程中逐步对项目库进行完善,并对各事项的发展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形成以项目库为索引的资料库,收集涵盖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及资料,为后续审计评价做好准备。三是形成研究成果。对于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审计,形成研究报告或者研究论文;对于仍在过程中的项目,定期记录、定期复审,并可以随时根据项目需要形成中期报告或者研究论文,供本级党委政府决策使用。
(四)重视数据收集分析。一是注重审前调查。梳理被审计单位制度及其出台背景。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摸清审计对象底数,据此建立健全审计对象资料库。二是实现资料库的及时更新。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定期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导入更新审计对象最新审计情况,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各级审计机关查出的问题以及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全方位进行风险点研判,为后续审计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三是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研判。许多审计数据在收集完成后很难达到使用标准,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清洗、分类存储后才能供审计人员使用。基层审计机关需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进一步吸纳或聘请相关专业人才,通过各类专业数据清洗、分析手段对所获得的各类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以充分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建设。通过考证晋级、业务培训和审计导师制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坚持运用成果分析的方式,将以往符合保密要求的审计成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后形成教学案例,分享给审计人员,引导审计人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提高审计工作能力水平。同时着力培养审计人员系统观念职业荣誉感,通过职业荣誉激发审计人员进行研究型审计的内生动力。二是培养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和全局眼光。引导审计人员拓宽思维、开拓眼界,不再将眼光局限于孤立的、个别的项目,主动发现各个审计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总结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同要素以及可以互相借鉴的审计思维。
研究型审计并非全新的审计模式,它同样建立在审计项目的稳扎稳打和审计人员的辛勤付出中。只有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抱有审慎的态度去全情投入,才能推进基层研究型审计尽快发展。(西夏区审计局 张嘉颖)
原文链接:https://sjt.nx.gov.cn/sjzc/alzz/202203/t20220314_33746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