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审计法治网!

审计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文 > 正文

审计如何推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

发布时间:2022-11-08     来源: 山东省审计厅     作者:佚名    

  来自中国审计报2022年7月20日6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聚焦经济监督主责主业,加大对预算编制和执行、重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等方面的审计力度,优化审计方式,增强监督合力,以有力有效审计促进党政机关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构建“过紧日子”常态机制。

  

  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审计,形成对财政支出的闭环监督。把审计监督嵌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紧盯预算编制,紧扣预算执行,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一方面,审查预算编制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适当性。及时审查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的编制和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是否符合该部门或单位职责权限范围等,打好“预防针”。将上年度预算执行评估结果与本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审查上年度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改正,本年度的预算安排是否真正体现了“过紧日子”要求,如对于重点民生领域预算是否做了妥当安排、对于非重点性项目支出以及非刚性支出是否真正做到压减,从源头上遏制奢靡浪费的现象和财政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精打细算,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勤俭办一切事情。

  

  加强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针对“三公”经费管理不严、违规收费、超预算超范围列支等现象,审计机关应关注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受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是加强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审计,审查会议、培训、公务招待等各项经费开支,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审查违规使用经费、虚列支出和铺张浪费等问题,尤其对于二三级单位要进行重点审计,不仅揭露一般性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更对这些问题进行由表及里、从部分到整体、从苗头到趋势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以遏制问题的再次发生。加强民生等重点领域项目支出审计,围绕“六稳”“六保”工作的落实,重点审查各部门和各单位是否按照工作规划、发展需要实际制定财政支出结构和比例,确保将“紧”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就业、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域,通过审计来增强财政资金利用的公共性、公平性和效益性。

  

  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绩效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绩效问责机制,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方面,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问责机制。统筹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政策、项目、管理、权力等各个方面,合理测算和科学论证指标,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尤其要将政策目标明确、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广泛涉及民生领域的指标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确保方法可行、程序恰当、运用合理。对于未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的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制定相应责任清单,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防止被审计单位出现屡审屡犯等问题。另一方面,开展审计全覆盖,消除监督盲区。“过紧日子”不仅仅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制约,更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约束。审计机关应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统筹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审计结果综合性研究分析,实现从决策对象到决策主体、从资金利用到权力运行的全面审计,确保对财政资金效益的审计监督不留死角。

  

  加强审计方式方法创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优化和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以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监督效能。

  

  一方面,开展协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党内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等其他监督的协调贯通,加强上下级之间的配合联动力度,统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发挥好反面案例的预防和警示作用,形成横向协同和纵向统一的监督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专业化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治理平台,推进科技强审,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数据挖掘力度,逐步实现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整改落实、成果开发利用等环节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整个链条的全流程监督,持续分析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的财政资金变化态势,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分析、感知风险的能力,让大手大脚花钱和损失浪费现象无处隐匿。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2/11/4/art_89387_103334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