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高估冒算、规范投资秩序、提高投资效能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经济卫士”作用。与此同时,对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综合素养等要求也愈来愈高,特别是基层投资审计人员面临着工作量过大、专业水平更新慢难以适应的双重压力,应引起上级足够重视,帮助破解发展瓶颈。
一、基层投资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审计资源力量与审计任务量不匹配。近年来,地方政府持续推进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及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地方党委政府赋予政府投资审计的范围日益拓展,社会各界对政府投资审计的需求亦急剧提升,导致投资审计项目数量和审计范围与日俱增;同时,按照政府投资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审计监督不留盲区和死角”的审计全覆盖目标要求,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覆盖审计,也增加了投资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工作量亦大幅度增加。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编制数量虽然不少,但专职干投资审计的却是寥寥无几,而在有限的人员数量范围内,真正熟悉投资审计专业并精通投资审计业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明显呈现出审计人员力量与所承担的审计任务不匹配状况。当前,虽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公共投资审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审计手段,但中介机构一般只对工程数量、价格、计算规则等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出具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审核结论,关于预算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单位履职尽责、财政资金投资绩效、廉政风险防控等深层次问题仍需政府投资审计人员分析挖掘,把握审计尺度。同时,对中介机构的日常管理、对中介机构工作质量的复核把控以及其他常规性投资审计工作仍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审计人员难免存在有心无力、精疲力竭状态。
(二)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与审计业务范围不匹配。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的逐步推广,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增强,对政府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亦越来越高。投资审计人员不仅仅要熟悉基本建设程序,能看懂图纸,会计算工程造价,更重要的是要透彻领会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熟练掌握投融资政策、建设资金管理、拆迁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绩效评价、风险防控等多方位知识,能够熟练应用无人机、BIM、地理信息系统等大数据审计技能,真正起到促结构优化、程序规范、风险防控、效益提升的审计推动作用。目前,基层政府投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基本是由过去从事投资造价审核的人员过渡组成,综合专业素质不高,会造价、懂经济、通财务、熟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审计质量存在很大风险。近几年,投资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的高危行业,急需复合型高端审计人员。
(三)审计人员技术手段与现代审计要求不匹配。目前,基层投资审计人员虽然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但传统的翻资料、看现场、拉皮尺、画表格的做法,依然是当前投资审计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仅是运用专业软件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检查数据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去伪存真、差错纠弊。但是,政府投资审计不仅仅是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计算,更主要的是要对建设项目预(概)算执行,对资金运用、预(概)算调整、手续办理、招投标、经济合同、建设成本、项目内控、责任单位履职尽责、资产交付、结余资金、建设收入、投资效益等进行全方位审计监督。审计项目涉及面广、专业跨度大、程序繁琐且时间周期长,急需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显然,传统的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专业融合度不深,已远不能适应新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阔的现代建设项目的审计要求。
二、基层投资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谋划审计项目计划。新时期,基层投资审计人员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分清主次,量力而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目标要求,科学制定年度投资审计计划,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首先,投资审计计划制定应与审计目标紧密结合。投资审计目标应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经济工作,以地方党委政府急需解决、急需办理、急需推动的建设项目为主要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制定应在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审计目标要求,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资金列入审计计划,进行重点审计;其次,审计计划制定应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可以利用网络咨询、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多方征集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热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按照社会需求和期盼,将社会各界关注度高的事项作为投资审计的重点和方向,合理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再次,审计计划制定应通盘考虑,强化多项目融合。政府投资项目虽然具有数量品种多、规模各异、建设周期差距大、资金投入量不均衡等特点,但其建设程序、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也具有相似之处,如果以每个投资工程为审计对象,难免会出现同类问题重复进点重复审计的现象,因此,制定投资审计计划时,应结合项目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项目同质化程度、项目审计时间要求等因素,对具有同类性质的建设项目进行归类整合,实行“一盘棋”统筹审计,适当控制审计项目数量。此举可实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成果互通、资源共享,发挥审计力量的综合效能。
(二)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督模式。新阶段,基层投资审计人员面对审计力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的困难和现实,更应该强化与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力量等“三审”协作,形成审计监督合力,提高审计监督成效。首先,应充分挖掘建设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资源力量。基层投资审计人员应加大培训内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完善内审人员监督评价体系、强化推广运用内审评价结果,以此提高建设单位内审管理水平及自我防控能力,促使建设单位履行内部审计主体责任,形成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力量的通力协作。其次,借用社会中介机构资源已成为基层投资审计不可缺少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应结合投资项目的重要性、专业性、资金量、审计期限等要素,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中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介单位人员机动灵活、技术专长的优势,及时补充审计力量短板,实现最佳审计联合;再次,采取巡审联动方式实现投资审计成果高效叠加。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巡视巡察力度不断加强,巡视巡察监督与投资审计监督在监督目标、监督对象、监督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关联性和互补性。加强与巡视巡察工作精准对接,强化投资审计力量与巡视巡察力量的优势互补,将工程、财经、法纪、大数据、信息系统、计算机等专业技术运用到彼此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实现巡审力量、资源、成果共享共用,共同推进政治经济体检,实现审计监督常态化、动态化。
(三)实现审计技术手段互补互用。新形势下,政府投资范围愈加广泛,包括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环境整治、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等多种类别,同时,投资审计又贯穿于项目可研、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各个环节,涉及部门多,标准多,规范多,业务广,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方可有效开展投资审计工作。鉴于现阶段基层政府投资审计人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现实,可以采用科室技术力量互补、借用社会技术资源等方式弥补缺陷短板。首先,打破科室界限,对需要利用大数据、财政金融等专业技术来完成的工作,可由其它专业科室人员一并参与,利用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协助投资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其次,根据审计项目需要,可借用社会专业力量,例如自然资源局的地理信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BIM模型、材料检测单位的回弹扫描等专业技术,协助完成审计项目测量查询;必要时,可聘请高校老师、行业部门、社会培训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对投资审计工作做现场指导或短期专题培训,以此推进投资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1/18/art_89388_103680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