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履行新时期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审计项目质效的有效途径。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研究型审计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引起重视。
存在的问题
对研究型审计的理解有偏差。部分审计人员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研究型审计。有的审计人员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对理论和课题的研究,写几篇理论文章、做几个科研课题就算是研究型审计,还有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个别人员还把审计任务和研究型审计割裂开来,觉得审计任务较重、没时间再去做理论研究。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氛围不浓。随着审计职能不断加强,审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业务人员普遍不足,人少事多的矛盾愈加凸显。基层审计机关经常面临一个项目没有结束、另一个项目又来了的状况,审计人员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开展审计,也出现了同一个业务股室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同一名审计人员参与多种类型审计项目的现象,导致业务股室和审计人员不专不精,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开展审计研究。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能力不足。开展研究型审计是一个持续学习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下,审计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性操作流程,更是一个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综合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审计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简单的揭示问题、提出建议的惯性工作思维。而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情况,且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类、工程类专业出身,知识结构较单一,知识储备不足,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有所欠缺,离高质量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
对策和建议
要养成研究型审计思维。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增强问题意识,养成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着重在被审计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关注度较高的审计内容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要提升业务能力、拓宽知识面。审计人员要及时补足自身短板,更新知识体系。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其次要强化审计业务能力,根据被审计单位确定审计重点,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要点,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最后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熟悉大数据审计、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分析等多种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要在审计实践中成长。审计人员要将研究融入日常工作,面对不同行业和业务的被审计单位,研究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行业领域的发展状况、被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等;利用多种手段查找相关资料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审计组成员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交流探讨,深入判断相关问题的合理性,使审计工作能有效推动被审计单位改正问题、更好发展。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4/2/19/art_89387_103691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