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要求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2022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快速推进,各部门履职逐步数字化、融合化,产生了海量政务数据,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数据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数字政府带来的变化
(一)政务服务模式转向数字化、一体化。一是政务服务模式数字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45位。二是政务服务模式一体化。随着“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普及,各部门服务模式逐步协同联动。截至2020年底,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
(二)政务数据共享化、开放化。为真正消除信息“孤岛”,拔掉数据“烟囱”,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服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力度。以烟台市为例,至2021年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汇聚50多个部门的20多亿条政务数据。
二、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的影响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同时数字政务建设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数字政府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提供的机遇。一是数字政府建设将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过程痕迹化、数字化,便于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快速审查被审计对象的履职尽责情况。二是数字政府建设致力于打破政务数据壁垒,有利于审计人员利用多种政务数据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尽责情况,避免审计风险。
(二)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带来的挑战。
1.数据获取模式需要变革。以往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取业务数据,一是被定期向被审计单位采集,二是在审计项目中现场采集。两种采集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定期采集类数据的采集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数据连贯性弱、实时性差,导致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审计过程中采集数据,需要耗费一定时间清洗业务数据,且部门履职趋向于协同化、一体化,部门内部的业务数据往往不能满足审计需求,需要协调外部数据,影响审计效率。如审查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情况,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在职人员名单,再从市场监管部门查验是否存在经商办企业情况,数据获取过程繁琐。数字政府时代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需要探索一种审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基础业务数据实时更新,特定业务数据定期更新。
2.对审计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类材料不能全面反应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情况,必须对电子类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情况。数字政府建设带来的海量政务数据存在大量勾稽关系及数据冗余,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电子数据处理基础。以“三公”经费中的公车费用审计为例,2021年烟台市上线公车管理平台,公车的申请、审批、派车均在平台上进行,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公车管理平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对比分析,核查公车使用情况。
3.数据分析模式需要更新。传统审计业务数据分析依赖于标准化的统一数据表,通过数据科工具对数据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以二维表格的形式体现,影响审计效率。一是对审计人员的数据库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且复杂审计方法的可读性和可复用性不高,很难做到动态更新。二是审计分析结果的展现方式不够直观,无法达到便捷易用的效果。需要探索一种可视化动态分析模式,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三、数字政府时代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模式的探索
数字政府时代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的关键在于政务数据的利用。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建立政务数据获取渠道,从海量政务数据中提取审计业务数据;围绕审计业务数据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降低审计数据获取、清洗的时间成本;围绕审计数据业务模型优化数据分析模式,削弱数据分析的技术难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打造数据分析团队,提升审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
(一)畅通政务数据获取渠道,搭建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基础。
1.数据获取途径规范化。一是审计法明确了政务数据获取途径。2021年修订的审计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要求国家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应当按照规定向审计机关开放。审计机关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取得的电子数据等资料能够满足需要的,不得要求被审计单位重复提供。二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数据共享模式。据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政务信息资源按共享类型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不予共享等三种类型。属于无条件共享类的信息资源,使用部门在共享平台上直接获取;属于有条件共享类的信息资源,使用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向提供部门提出申请;属于不予共享类的信息资源,以及有条件共享类中提供部门不予共享的信息资源,使用部门因履行职责确需使用的,由使用部门与提供部门协商解决。通过政务资源整合共享平台打通数据获取渠道,实时获取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
2.数据获取方式标准化。目前政务数据获取方式有以下三种:文件获取、接口获取、库表获取,其中通过库表获取最为常见。截至2021年,烟台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汇聚政务数据14429项,其中接口类政务数据资源1973项,库表类政务数据资源12456项。库表类政务数据可采取前置机或ETL工具,在线同步更新;接口类政务数据可通过编程获取。
(二)打造经济责任审计主题数据库,降低审计成本。
1.政务数据标准化。一是将申请到的政务数据存储到原始库,对原始库内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查验、清洗,结果保存到数据清洗库,作为经济责任数据分析的基础。二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OCR”技术对图片、PDF、Word、Excel等非结构化政务数据进行处理,支撑审计业务人员对此类数据的检索分析。如审查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大决策情况时,需要对PDF版的单位会议记录进行分析,以往审计需要逐个文档去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OCR”技术可将PDF文档数字化,辅助编程语言可快速检索会议决策,大大提升审计效率。
2.组建主题数据库。根据数据勾稽关系及所属业务领域,结合审计重点任务和关注事项,对数据资源进行梳理规范,整合形成财政、投资、企业、民生、资源环境五大领域的主题数据库。为后续审计总体分析,发现疑点,核查落实,系统研究问题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构建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降低数据分析难度。
历年的审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方法模型,结合新建主题数据库资源,依托BI工具等可视化技术构建可视化的审计方法平台,对海量、复杂、多样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不同的业务领域精准画像,实现审计思路可视化,快速反应资金与资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接或交叉关系,降低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难度。以经济责任审计中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这一审计事项为例,通过主题数据库提取编办公职人员信息及市场监管局的企业登记信息进行匹配,结果通过BI工具展现,一线审计人员打开对应界面即可获得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疑点。
(四)构建团队加项目模式,支撑经济责任审计。
选择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的业务人员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团队内细分财政、投资、企业、民生、资源环境五大主题数据分析小组。小组成员参与构建主题数据库及可视化分析模型。经济责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匹配对应数据分析小组,如资源环境类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资环小组负责跟进,数据分析小组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提供数据分析技术支撑,数据分析小组通过跟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提升业务分析能力。
四、结语
审计主题数据库建设,破除了以往数据壁垒和数据资源单一应用的局面,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后台数据支撑。通过完善审计方法体系模型及BI可视化等技术的应用,固化审计方法模型,审计成果可视化展示,大大提高审计数据分析的便捷性和利用率。组建数据分析团队服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方面深化了分析团队的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减轻了一线审计人员工作负担。下一步将基于政务数据积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审计质效。
原文链接:http://audit.shandong.gov.cn/art/2022/11/1/art_89388_103332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